今天 | 60年了!這個日子值得銘記!

“小皮球,架腳踢(香蕉梨)

馬蘭開花二十一

你知道嗎?

這首人盡皆知的童謠裡

居然藏着一個巨大的國家秘密

60年前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15時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位於新疆羅布泊的荒漠裡

巨大的蘑菇雲騰空而起

一聲“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

這是爆炸後升起的蘑菇狀煙雲。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由此

中國成爲

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後

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童謠裡的國家秘密

童謠中的

“小皮球”指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

“架腳踢”是指

進行塔爆試驗的鐵塔

“馬蘭開花”就是指

原子彈在羅布泊馬蘭基地成功爆炸

“二十一”指的是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一訓練基地研究所

也就是核研究所

二八二五六(28256)

二八二五七(28257)

是兩個信息的編號

也是保密基地

對外聯繫的唯一通訊方式

1958年,一支從抗美援朝戰場上結束浴血奮戰的志願軍隊伍,在回國的途中突然消失了。他們要去哪裡?做什麼?這個問題,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他們來到的地方,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羅布泊。他們的司令員是——上甘嶺戰役軍參謀長張蘊鈺。在被稱爲“死亡之海”的地方,中國核試驗事業的開拓者們開始秘密施工,建設中國核試驗基地。

第一次原子彈試驗的前線指揮部部分領導:(右至左)畢慶堂、張愛萍、劉西堯、劉柏羅、張蘊鈺、苑華冰

建設者們在羅布泊西北面博斯騰湖岸邊一片開滿馬蘭花的地方住下來。羅布泊植物稀少,交通也不方便。所有能吃的,像榆樹葉、沙棗樹籽,甚至駱駝草都被人們拿來充飢。就在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戰士們用那雙原本緊握鋼槍的手拉起石磙,拽着它們一步一移地開闢出一條公路,並修建了簡易的馬蘭機場。

當時給試驗場區制定規劃藍圖時,正值馬蘭花盛開。張蘊鈺就提議給辦公、生活區取名“馬蘭”,象徵着部隊廣大官兵像馬蘭草那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在荒漠上紮根、開花、結果……這個提議贏得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就這樣,中國核試驗基地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馬蘭”。

爲什麼第一顆原子彈代號是“596”?

1959年6月起,蘇聯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教學模型和技術資料並準備撤離在華的該領域專家。

1959年7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宣佈:自己動手,從頭摸起,準備用八年時間搞出原子彈。

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原子彈,並把蘇聯毀約的年月“596”作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保密代號。這顆原子彈還有一個更形象的名字——爭氣彈。

原子彈爆炸前夕,爲了保密這次行動編了暗語,首次核試驗的原子彈是球形根據諧音,就叫她“邱小姐”。

隱姓埋名的他們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爲了這一天

無數英雄與戈壁黃沙爲伴

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

創造了令人驚歎的奇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天也是錢三強51歲生日,那朵漂亮的“蘑菇雲”成爲他最好的生日禮物。

當時年僅34歲的錢三強晉升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最年輕的研究導師之一,正處於個人事業發展巔峰期的他,卻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回國。面對大家的不解,錢三強回答道“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

回國後,錢三強不僅承擔了繁重的科技攻關任務,還肩負起向核武器研製的關鍵崗位輸送人才的使命。

1958年8月的一天,時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錢三強,找到了留美歸國八年的鄧稼先。“稼先同志,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調你去做這項工作,怎麼樣?”

這一夜,鄧稼先輾轉難眠。面對妻子許鹿希的追問,他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不能說”。天亮後,向來不愛照相的鄧稼先,走進照相館,與家人留下了這樣一張照片。

就這樣,鄧稼先在接受了秘密研製原子彈的任務後,離開了家,離開了孩子,隱姓埋名28年。他這一生鞠躬盡瘁、嘔心瀝血,而絕大多數人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才第一次聽說了他的名字——鄧稼先。

一次實驗中,他不幸受到核輻射,身患癌症。在與妻子團聚後僅一年,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與世長辭,終年62歲。他的遺言只有四個字——死而無憾!

鄧稼先的老師王淦昌亦如此。1960年,53歲的王淦昌接受國家秘密任務,改名爲王京。

王淦昌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本科生,當時外界認爲王淦昌獲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但他選擇了放棄,受命回國秘密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並改了名字,王淦昌變成“王京”。他說:“我願以身許國”。

1960年,面對國家的迫切需要,王淦昌毅然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轉向核武器研究之中。當被問及是否願意爲研製核武器改名時,王淦昌毫不遲疑寫下了“王京”,擲地有聲地說:“我願以身許國”。從那以後,科學家王淦昌“音訊全無”,大漠深處多了一個叫“王京”的研究員,甚至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在做什麼。

一年除夕夜,他與鄧稼先在帳篷裡相互敬酒,鄧稼先對他說:“叫了王京同志幾十年,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女科學家王承書,提出適用於多原子氣體的推廣的玻爾茲曼方程,即“WCV”方程。從研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起,隱姓埋名30多年一直到去世。在她筆記的扉頁裡,有一張已經發黃的字條,上面寫道:“在無論任何條件下,堅決完成黨交給我的任何任務,在必要時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出生於天津寧河蘆臺鎮的于敏爲了研製“兩彈一星”,帶領團隊隱姓埋名28年,爲國鑄核盾、衛和平,他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實現了氫彈突破和武器化。

1961年1月12日,正當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家人都不瞭解他們具體從事的工作。他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在我國原子彈響徹世界的背後

是許許多多

爲核事業奉獻一生的英雄們

他們中

有號召全體留美同學

“把自己的一技之長獻給祖國人民”的朱光亞

有 飛機失事時

用身體保護核試驗絕密文件的郭永懷

還有無數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們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爲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筆畫爲序)。新華社發

歷史永遠記住

60年前的重要時刻

也會銘記

這些將青春獻給祖國

默默奉獻在科研崗位上的人

今天,讓我們再次向他們致敬!

編輯 | 馬瑞

綜合 | 新華網 光明日報 共青團中央 CCTV國家記憶 央視新聞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