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捕獲近4米長緬甸蟒 「日光浴」時落網
金門捕獲體長372公分、體重37公斤的野生緬甸蟒。(李金生攝)
縣府農林科長鍾立偉表示,將評估交由縣畜試所展示教學,或交由臺灣相關單位處理。 (李金生攝)
金門大幅裁減兵力後,閒置營區成爲緬甸蟒的「家」。(李金生攝)
金門是臺灣地區「唯一」有原生緬甸蟒出沒的縣市,最近天冷屢有現身野外「日光浴」的發現紀錄。日前金湖鎮就捕獲1只體長372公分、體重37公斤的大蛇,爲金門自2010年開始進行蟒蛇相關研究以來的最大個體。縣府農林科已收容安置,將評估交由縣畜試所展示教學,或交由臺灣相關單位處理。
這隻體型碩大的緬甸蟒是在金湖鎮新湖漁港排水溝發現,縣府農林科接到捕獲的金湖消防分隊通報,接手交由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獸醫量測,確認是自2010年開始進行蟒蛇相關研究以來,體型最大的個體。
縣府農林科長鍾立偉表示,根據近年農委會林務局與縣府相關研究及通報資料顯示,金門因四季氣候變化強烈,春、夏季的緬甸蟒在夜間移動,秋、冬則因氣溫過低,大多在白天出沒,並常在花崗岩石等空曠區域「日光浴」吸收陽光熱能,因此有較高的發現通報率。
近日除在新湖漁港發現的大蟒蛇外,金沙鎮山後、山西等地也有捕獲紀錄,顯示這個時候發現和抓到蟒蛇,均屬正常現象。
鍾立偉強調,金門受限於氣候與食物量,370公分已是蟒蛇生長極限,這幾年300公分以上的通報紀錄數量並不多,有些民衆常因恐懼,在野外發現時,還會不自覺把體積放大。
由於冬天的蟒蛇活動力極低,攻擊性也相對較低,中午出來日光浴,可能就被抓走,甚至變成「補冬」的食材。但農林科提醒,由於野生蛇類常有寄生蟲,且隨便捕捉野生動物,有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之虞,民衆若發現蟒蛇可讓牠自行離開,或直接通報縣府、消防單位處理。
臺師大林思民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與研究金門的緬甸蟒,研判金門緬甸蟒是從福建沿海過來的原生種,與臺灣從越南進口的寵物蛇緬甸蟒不同,而金門也是臺灣地區「唯一」有原生蟒蛇出沒的縣市
依據該團隊長期進行的「金門地區亞洲蟒食物資源與棲地利用計劃」調查研究,目前評估地區成年蟒蛇不超過120只,主要的食物以小黃腹鼠與溝鼠爲主,每隻5公斤的亞成蛇至少進食247只老鼠,後續1年至少可以吃進133只老鼠,是維持食物鏈穩定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