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廣東“產教評”技能生態鏈爲青年鋪路搭橋|錨定現代化 改革再深化

盛夏八月,驕陽似火,剛走出校園的畢業生們紛紛涌入了“熱辣滾燙”的就業市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

一邊是“有活沒人幹”,一邊是“有人沒活幹”,這看似矛盾的兩幅畫面,是結構性就業矛盾的直觀體現。在廣東,全國首部關於技能人才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技能人才發展條例》正式施行,“產教融合”是其中的關鍵詞,也是廣東推動就業的關鍵一招。

爲打通青年進入新興產業“最後一公里”,廣東創新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崗位+培養”學徒就業新形式,幫助青年掌握新技術新技能,解決“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從“工廠”到“智造”需求提升製造業邁入新拐點

“這是一條完整的SMT生產線,全稱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組裝技術),可以完成電路板印刷、貼片、點膠及自動化的PCBA測試等一系列任務,完成主板與其他零部件的匯合,經過130餘項的測試,一部手機就將從這條生產線下線並流向市場。”在vivo東莞總部,生產線工作人員介紹。

整條SMT生產線不超過80米,在生產線上,僅需數名工人即可完成手機生產。現場負責人介紹,這是最新一次技術迭代的成果,樓下的“前輩”生產線,需要的人工數量爲十幾人。

當前,全球打響先進製造業爭奪戰。在製造業當家的嘹亮號角下,廣東製造業正由“制”到“智”的轉變,“產業+科技”的春風正在廣東的傳統制造產業車間裡涌動。

在廣東製造業蝶變的過程中,崗位對技能提出新的要求。“產業發展需求加大,技能型人才缺口長期存在。還存在製造業技能型人才佔比較低、結構性短缺、青年擇業意願不強等多重挑戰。”深圳市泰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直言,產業技術人才難招。

“特別是產業轉型升級和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廣泛應用,使得大齡職工越來越難適應新的崗位。與此相對應的是,由於傳統院校人才培養無法完全適應新興產業發展的需要,導致普遍存在招不到可以勝任崗位需求的新技能人才。許多年輕人可能不太願意到製造業領域去就業,而更傾向於一些工作比較靈活、工作強度相對較小的服務業領域,所以客觀上也加劇了製造業用工的緊張。”不少企業表示。

企業提前參與教學創新“產教評”技能培養新模式

學校教的技能,企業用不上;企業需要的技能,學校沒有教。如何破解“產業缺青年、青年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以及破解產教脫節問題?

廣東用行動給出了答案。不久前,廣東各個製造業龍頭企業陸續迎來了新學徒。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新學徒將採用“崗位+培養”的教學模式,培訓內容包括通用職業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操作技能課程等。學生學徒考覈合格後,將在培訓企業進行就業。

這正是廣東“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崗位+培養”學徒計劃。與以往不同,學生學徒制培訓班是由企業先提供崗位,學校、企業一起對學生進行培養,針對性很強。佛山市技師學院副院長楊珍介紹,學生能提前進入到企業的實踐環境中,瞭解企業的文化、管理等流程並學習實用技術。

“我們結合企業崗位需要,由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培訓及教材編寫。企業提前參與到產業人才的教學。”中海萬泰技術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毛衛東表示,培訓時,企業提供生產材料、刀具、設備等,供學生到企業開展實操。學校的老師按照企業所定教材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學徒在考覈合格後能直接上崗,大幅縮短了崗位適配的時間。”他說。

產業人才雙向奔赴打通就業“最後一公里”

“目前,我們開展了首批‘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遴選,得到了企業、院校的積極支持,已產生63條技能生態鏈,吸引3000餘家生態企業、432家院校參與。”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杜敏琪介紹。

作爲廣東省“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新能源產業的鏈主企業,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牽頭84家生態企業,發佈超過1500個學徒崗位,聚力培養新能源電池、智能製造等領域的高技能人才。

“‘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降低了企業的引才成本,打通了廣東新能源等產業鏈的人才鏈,解決了‘企業缺青年、青年缺崗位’的問題,實現了產業與人才的雙向奔赴。”欣旺達培訓中心副總監劉豔玉表示。

根據計劃,63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龍頭企業、生態企業將拿出5.05萬個技術技能學徒崗位,面向高等院校、職業院校、技工院校畢業年度學生開展學生學徒培養;拿出5.25萬個技培生崗位,面向應往屆畢業生,開展“技培生”多崗位多技能培養。

文|記者 周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