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紅海珊瑚 墾丁覆育重燃希望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紅海東北海域人爲干擾少、珊瑚的天敵和競爭者均被食物鏈抑制、充足的珊瑚幼蟲從附近不斷涌入,讓當地珊瑚在力抗全球暖化下,覆蓋率不減反增。(國立中山大學提供/袁庭堯高雄傳真)

全球暖化威脅珊瑚礁生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沙烏地阿拉伯紅海東北海域人爲干擾少,珊瑚的天敵和競爭者均被食物鏈抑制,充足的珊瑚幼蟲從附近不斷涌入,使得當地珊瑚覆蓋率過去20年間不受暖化威脅、不減反增,研究成果也讓臺灣墾丁珊瑚覆育燃起希望。

研究團隊2021年7月使用潛水調查(UVC)和避免干擾魚羣的誘餌式遠端水底攝影系統(BRUV),調查7個近岸珊瑚礁區與3個離岸珊瑚礁區,發現29屬珊瑚,其中微孔珊瑚屬、軸孔珊瑚屬、角星珊瑚屬和指形軟珊瑚屬最爲常見。

研究團隊進一步對比20年前的數據,意外發現近岸珊瑚礁的珊瑚覆蓋率從28.1%增加到36.2%,而死珊瑚覆蓋率也從6.7%大幅增加至38.1%。這一發現顯示,紅海東北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在暖化威脅下仍展現驚人恢復力。

研究團隊還發現,當地人爲活動干擾稀少,食物鏈中的草食性魚類抑制大型藻類和絲狀海藻生長,而捕食海膽的魚類則控制海膽的數量,爲珊瑚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此外,當地沒有棘冠海星的爆發,且有充足的珊瑚幼蟲加入,這些因素共同形成有利於珊瑚覆育的環境條件。

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教授林裕䕒表示,珊瑚對水溫非常敏感,但紅海珊瑚展現高耐熱性,即使在夏季海水溫度達攝氏35度的環境下,也能夠生存,研究結果被國際頂尖期刊《海洋污染公報》(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收錄,也爲臺灣墾丁珊瑚的覆育工作提供借鏡。

林裕䕒呼籲,保護珊瑚,必須減少濫捕和少吃鸚哥魚、龍王鯛、龍佔、石斑魚等珊瑚礁魚類,對珊瑚生態系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的回覆力將更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