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台州黃岩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佳訊乘風至,橘鄉頌歡歌。
11月15日,根據浙江省財政廳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全省鄉村人才振興“四鏈”融合發展集聚區建設名單公示,台州市黃巖區入選。根據省裡相關要求,省財政將採取“定額+激勵”方式予以支持,入選縣(市、區)將在建設期限內獲得每年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此外還根據績效評價獲得一定激勵。
那麼,黃岩緣何從衆多農業強縣(市、區)中脫穎而出?
“黃巖區深入貫徹省委關於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戰略部署,踐行市委走深走實‘三新’農村共富道路的工作要求。”黃巖區委書記包順富說,該區堅持“大人才觀”,以“組織鏈、產業鏈、創新鏈”三鏈引領,完善“新農人”培育體系建設,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爲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全球引才 構建全矩陣人才隊伍
10月23日,在黃巖區北洋鎮的曦禾有機農場,一箱箱新鮮的有機番茄、黃瓜、辣椒等果蔬正被打包發往各地。
“何爲有機,就是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迴歸最自然的生長模式,種出健康的瓜果。”曦禾有機農場經理林巧於介紹,隨着老百姓對生活品質越來越重視,如今,有機果蔬大有市場,通過線上下單,農場還能接到北京、廣東等地的訂單。
然而,不施化肥土壤的肥力如何保證,不打農藥遇到病蟲害如何防治,這些難題讓“有機”遇到了各種現實問題。正因如此,技術成了突破瓶頸的唯一手段。
爲此,黃巖區除了幫助農場積極進行數字化種植轉型升級外,區委人才辦、區農業農村局、區科協、北洋鎮等單位及時聯合行動,通過簽訂技術合作協議,聘請專家長駐農場,爲有機種植保駕護航。
2023年,曦禾有機農場迎來了一位“非洲院士”。在2023年浙江台州黃岩柑橘節開幕式上,台州曦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菲利克斯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Felix Dapare Dakora,南非)是農業化學家、植物生態學家,長期從事生物固氮機理與應用技術研究。他也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非洲科學院前院長、南非皇家學會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
“我們和田地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現在能和院士成爲同事一道種地,得到他們手把手的指點,真是做夢都想不到。”農場裡下地幹活的村民們在菲利克斯的指點下,對有機蔬菜的白粉病、番茄裂果等問題進行防治。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如今,像這樣“教授下鄉”的合作模式正在黃岩不斷深化。
早在2012年,黃巖區引進同濟大學團隊,共建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同濟·黃岩鄉村振興學院),組建了10餘位教授的“智囊團”,將科研基地搬到田間地頭,將新技術新理念送進百姓手頭,可以說是“一人振興一產”“一人提升一城”——聘請同濟大學楊貴慶教授擔任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專家智庫首席專家,推動寧溪鎮烏巖頭村、嶼頭鄉沙灘村、北洋鎮潮濟村等一批“空心村”活態再生;推動浙江大學田生科教授紮根寧溪鎮嶺根村,合作共建精品柑橘科創基地,帶動當地新增精品柑橘種植基地2300餘畝,新增就業崗位650餘個;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談獻和教授團隊帶動下,黃巖區中藥材產值從2015年不足200萬元上升至2023年的4373萬元……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人。”黃巖區委副書記、區長徐禮輝說,“我們不僅大力引進全球人才,也同樣重視本土人才的培養。”
豐富“農創客”實踐,組建區新型瓜農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農創客發展聯合會等行業協會,促進資源互動、人才流動、輻射帶動。依託集約農業、芳香產業等新業態實施千名農創客培育工程,累計吸引農創客531名、新農業領域人才4000餘人。
配備“十路”人才助力共富,組建區級現代“新農人”培育行動專班,培育農業生產經營、農業農村科技、鄉村經營管理等“十路”人才。作爲首個“浙農才”數字化應用試點,探索全過程服務應用場景,加速貫通地方人才應用系統,培育認定出一批以蔣良珍等爲代表的“十路”人才,賦能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爲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全面科創 讓黃岩字號打出競爭力
現代農業發展不能純靠天吃飯,還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走進台州田苑農業科技公司的橘樹種植大棚,就彷彿進入了一個現代化的植物工廠,攝像頭、補光燈、光照強度傳感器、土壤溼度傳感器……各類數字化設施讓人眼花繚亂。
“只要打開手機APP,果園數據一目瞭然。”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研究員、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田生科介紹,運用物聯網技術,即使間隔幾百公里,還是可以通過手機就瞭解到果園溫度、土壤溼度等數據,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動遮陽、通風、噴灌等設施,及時調整水、肥、藥的施用比例。
2018年,田生科作爲台州引進的高端人才落戶黃岩西部山區。六年來,他紮根鄉村潛心培育柑橘精品,潛心科研讓黃岩柑橘更“甜美”,推動黃岩柑橘產業振興。
“田教授還帶我們嘗試了新的剪枝技術,通過激光雷達掃描儀對一些優秀果園進行三維重構,分析、學習其剪枝技巧。”浙江大學博士生陳九州說。
實驗室內,超薄切片機、激光刻蝕-等離子質譜儀(LA-ICPMS)、高光譜成像儀……博士生們在果園實驗室內,於各自擅長的領域,分工協作,一項項研究項目正在進行。
田生科的到來,真正讓一衆種植戶“如獲至寶”,改變了種植戶們靠土辦法和自學的狀況,開始學習土壤有機肥、菌肥培育等科學種植技術,從傳統種植技術轉向現代化發展,蜜橘口感和甜度都越來越好,切實帶動種植戶們增收致富。
同時,田生科還通過研究養分吸收對柑橘品質的影響,生態敏感地帶如何控制面源污染等問題,建立了可推廣的柑橘種植標準化技術體系。近年來,寧溪鎮新增10多個柑橘種植基地,共計2300多畝,柑橘品種數量超過30種。田生科團隊還牽頭成立了寧溪鎮精品柑橘科創協會,帶動當地柑橘種植向高端化轉型。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
科創可謂是現代農業的“芯片”。在黃岩,科創的腳步踏遍農業各領域。
上世紀90年代,黃岩瓜農創新種植方式,率先推廣應用三膜覆蓋栽培技術(地膜+小拱棚膜+大棚膜),改變西甜瓜靠天種植的歷史。不僅助推了黃岩精品西甜瓜在種植面積上的擴大,還把西甜瓜的季節性供應變成了全年週期供應,實現“西瓜自由”,有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唯有初心,能扛時間滄桑;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浙江碩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開發苗木等作物的種植養護技術,該基地現有土地500畝,生產經營楊梅、枇杷、柑橘等50多種果苗,爲各地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該公司負責人、黃巖區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牟王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苗二代”。“父親是楊梅苗的嫁接師傅,我從小就感覺父輩很辛苦,長大後發現傳統農業需要科創來提升附加值。”牟王斌說。
農創客,關鍵在“創”。自學、求教、培訓等,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牟王斌終於入門,柑橘、枇杷、楊梅……他幾乎把所有果樹都研究了個遍,並形成了自己對育苗的理解和理論。
夏至楊梅滿山紅,小暑楊梅有蠅蟲。
黃岩楊梅栽培歷史悠久,是浙江省楊梅重要產地之一,更是東魁楊梅的始祖地。楊梅自古生長便受到楊梅果蠅的危害,所有楊梅產區都不例外,通常年份果蠅導致楊梅產量損失達30%—50%。
“這幾年,我們採用羅幔技術防果蠅效果可達98%,無需再打藥防治,同時有效減輕楊梅的採前落果,提高了產量和品質。”牟王斌表示,他還學習探索出可以通過修剪樹枝,來避免大小年的發生。
近年來,黃巖區納山海英才而用之,爲科創搭建平臺,建強中國黃岩蜜橘種源研究中心、浙柑所種質創新基地,瓜果農業科技園區、西甜瓜科創園等產業創新平臺、科創陣地,激發鄉村人才敢當“弄潮兒”、勇闖“新藍海”,先後推動黃岩蜜橘築墩栽培系統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黃岩蜜橘科技小院入選國家級科技小院建設單位。
全鏈共振 描繪全民共富圖景
“我要去甘肅種西瓜,買哪個品種比較合適?”10月23日,在黃巖區茅畲鄉茅西路上,各家種子經營部、農資經營部的顧客絡繹不絕。
“伴隨着現在雲南秋季瓜的上市,瓜農今年的生產基本都結束了,大家回到黃岩待一兩個月,採購下一季生產需要的種子、肥料、農藥等配套農資,便馬上又要外出種瓜了。”黃巖區新型瓜農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理事長牟森林說。
黃岩瓜農外出種植的模式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那時候茅畲鄉的牟秀明帶着5個村民,去上海種西瓜,當年賺了1千多元,那時候算是很大一筆收入了。”牟森林說。
由於黃岩“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種植條件限制,後來越來越多的村民跟着外出種西瓜,纔有瞭如今如此壯大的瓜農團體。“可以說現在全年365天,都有黃岩瓜農種出的西瓜成熟。”牟森林說。
黃巖區自1983年起探索打磨外出瓜果產業發展機制,把西甜瓜產業的藤蔓延伸至全國乃至國外,堪稱“追着太陽種西瓜”。目前,黃岩外出瓜農近5.2萬人,分佈全國24個省(市、自治區),年產值150多億元,種植面積近107萬畝,外出瓜農每年淨收入超30億元,帶動全國近10萬羣衆共同致富。
“現在種西瓜真的方便,只要一個電話,育好的苗和配套農資直接物流送達。”黃岩瓜農牟富彪種了20多年西瓜,如今在雲南、甘肅有400多畝種植面積,聘請了專業種植團隊和當地工人,也有穩定的供應鏈。
如今,黃岩的西瓜產業已全鏈發展,形成合力。成立五大聯盟,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爲牽引,將種子研發、農資購銷、土地流轉、金融服務、技術輸出、品牌打造、瓜農精神發佈等各環節各主體,鏈接成互惠互利的有機整體。打造“總部強賦能,瓜藤遍天下”的黃岩特色農業“地瓜經濟”模式,目前西瓜全產業鏈產值達150多億元。
黃岩瓜農的發展歷程,既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奮鬥史,也是一首黃岩人民緊跟時代腳步的讚歌。
黃岩的農業全鏈振興,不僅僅在基礎農業種植,鄉村也正悄然發生着鉅變。近年來,鄉村經濟發展的緊迫性和文化塑造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鄉村運營”的概念應運而生,而這離不開專業人才的支持。
在黃巖區北洋鎮,一支來自杭州的鄉村運營團隊正丈量着每個鄉村,挖掘其中的發展資源。
“通過實地考察,瞭解村情民意,我們發現北洋鎮有很好的基礎條件,不止有現代化農場,每個村莊都各具特色。接下來,我們將結合產業特點、文化需求,盤活鄉村閒置資源,做到一村一品,圍繞農文旅展開鄉村運營。”杭州禹上稻鄉文旅發展有限公司鄉村運營師嚴萬里說。
無獨有偶,有意向嘗試鄉村運營的不止北洋鎮,澄江街道也進行相關探索。近年來,澄江街道立足生態人文優勢,深挖柑橘文化,不斷豐富文化涵養和業態分佈,着力擦亮中華橘源金名片。
黃巖區積極探索將市場行爲植入到鄉村建設,有效整合、重組和配置鄉村的各種有形和無形資產以及內外部資源,充分激發鄉村發展內在活力,從而提升鄉村的整體價值,壯大村集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