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點值問題、助淨零減碳 專家:遠距醫療不該裹足不前

國家衛生研究院、臺北醫學大學、陽明交通大學今天聯合舉辦「遠距醫療國際研討會」,北醫大董事長陳瑞傑出席致詞表示,遠距醫療並沒有因疫情結束而消失,而是從「遠距醫療」轉型到「遠距健康」,從急症走向慢性照護。記者潘俊宏/攝影

健保總額協商破局,醫界爲確保點值,提出罕病預算退出健保等訴求。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北醫學大學合辦「遠距醫療國際研討會」,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傑提到,醫療服務量提高,造成點值下降、醫護人力出走, 醫界不斷向健保署爭取保障點值,遠距醫療很有機會作爲解方,提升醫療機構韌性。

「新冠疫情後,遠距醫療沒有消失,只是面臨轉型。」陳瑞傑表示,遠距醫療國際趨勢,已從替代性醫療,逐漸轉變爲提供慢性病患、老化疾病的連續性照護,在臨牀現場,也從只有急診部負責遠距醫療,到「全院動起來」,以數位化方式,提供病人術前、術後等遠距服務,要持續建構良好的遠距醫療環境,政府給付政策、醫院內部流程、醫師心態,都必須好好規畫。

陳瑞傑表示,遠距醫療除可解決醫護人力不足困境,提升醫療體系任性,還有助淨零減碳,臺灣醫療院所碳排佔總體碳排比率4.6%,高於全國平均,若藉由遠距醫療,減少病人通勤至醫院的碳排污染,至少可省下10%碳排,疫情期間有些醫院甚至因遠距醫療省下50%碳排,「這是立竿見影的減碳良方,說不定以後臺積電還要向醫院買碳權。」

「疫後時代遠距醫療面臨4大挑戰,分別是法規、給付、科技及安全。」陳瑞傑表示,要持續發展遠距醫療的關鍵,是通訊診療法規、給付是否提供足夠「誘因」,遠距醫療商業模式與科技應用,則需與智慧醫療、物聯網互通,進行虛實整合,同時還要顧及病患個資安全性。

陳瑞傑說,即使面臨諸多挑戰,但遠距醫療必須踏出第一步,不該裹足不前,但臺灣現況是「擔心船開出去有問題,就永遠不敢開出去」,遠距醫療相關利害關係人,科技界、病人、醫院管理者贊同遠距醫療推行,但政策制定者仍在猶豫,擔心遠距醫療帶來資安、病安危機,醫界則分爲支持數位與不支持數位二大族羣,意見仍有分歧,「但想得太多,反而阻擋了遠距醫療成爲追求醫療平權、重塑臺灣健康照護系統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