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對點遠距醫療 偏鄉離島需要
臺北市政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與連江縣政府跨海合作,透過整合視訊會診、區塊鏈病例共享,讓連江縣4鄉5島的醫療院所,能與臺灣醫師視訊會診。(本報資料照片)
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民衆受限居家檢疫與隔離期間,若有就醫需求,遠距醫療成爲一劑良方,然而,一年來醫界觀察,除了部桃專案外,一般民衆使用頻率非常低,衛福部醫事司也坦言,從民衆使用量看起來,該服務對民衆來說可說是「可有可無」,原因除了臺灣疫情沒國外嚴峻,相對沒急迫需求外,數位落差、使用者熟悉感及使用效果好壞是主要原因。
醫界建議,除了法規鬆綁外,建立階段性目標,先把資源集中投入醫療機構,待民衆真正感到便利性後再思下一步。
健保今年起給付58個山地離島地區的遠距醫療,先開放衛福部遠距醫療試辦計劃包括的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及急診,總額編列一億元。不過,服務模式還有一些限制。例如,在地端須是醫療院所,不包括在宅醫療;民衆如果是在地端沒提供服務的時間需急診,還是得親自去急診。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理想中的遠距醫療,是透過網路科技,達到醫生不在家,卻能幫忙診斷、開藥,甚至隔空給予另一端醫護手術指導,也就是機構對居家的模式。但他認爲,目前執行遠距醫療最成功的模式當屬「機構對機構」,例如高醫大團隊對應臺東縣衛生所遠距醫療的模式,兩端都有檢查設備、藥物,臺東衛生局不僅有醫護能幫忙掌握病情,當高醫的醫師診斷開藥時,臺東甚至可開出一模一樣的藥,對臺東民衆來說,相當於到高醫看診,使用誘因就很高。
洪子仁直言,居家檢疫就是最好的醫療機構對居家的模式,但這次居家檢疫、隔離者有醫療需求時,不是打1922或是急診,否則就是請家人到醫院拿藥,既不能抽血也無法診斷,真正用遠距的人很少,「疫情來了就沒人來遠距了,那沒有疫情的時候會有嗎?」
醫事司司長劉越萍指出,從美國經驗來看,同樣是在疫情下放寬,但美國因疫情嚴峻,加上商業保險等制度也跟着放寬,促使使用率較高,但也浮現數位落差問題,且各年齡層都有科技近用的障礙,遠距醫療在科技端的應用在民衆端的熟悉度、安心感,是更重要的議題。
另一方面,在醫療端來說,即使開放初診就能使用,但醫界也會擔心,在沒接觸過患者就診斷恐怕會誤診等相關問題,要開放也需醫界共識。
「一定會朝向鬆綁方向前進」,劉越萍強調,遠距醫療難以一蹴可幾,前年修過一次法,今年三月底前將再完成修正「通訊診療辦法」草案,針對民衆、醫界、中央、以及產業端尋找更多共識,一步一步穩健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