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走路會刺痛、無力要注意 恐是身體亮紅燈前兆

足部問題引起疼痛發炎身體結構歪斜因而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腰背痛等。

譬如常見足弓塌陷的人因缺乏支撐力,造成足內側肌肉緊繃疲憊疼痛,甚至影響腰背及肩膀。一旦腳不能動、行動受阻,長期不動血液循環變差,水腫、肥胖,焦慮、三高等慢性病問題接踵而至。

又譬如足部動脈阻塞造成血液循環不良的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也是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警告,美國《預防(Prevention)》雜誌指出。

「足部問題愈早發現,治療效果愈好,」行健骨科診所院長朱家宏坦言,腳的神經肌肉回饋頻繁,輕度的足弓塌陷、韌帶鬆弛造成足底筋膜炎,可透過鍛練足部來緩解;但如果腳踝受傷嚴重或是關節變形,目前的手術治療也僅能部分復原。

甚且,足部離心臟最遠,血液循環差,像跟腱部分只有薄薄一層肌肉,缺乏保護,很容易受傷發炎退化,失去彈性

《足無力,現代人最大問題》

爲什麼腳會失去原有力量?專家歸結以下4大原因老化、過重、生活習慣(如姿勢不良、久坐)以及穿軟鞋

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足部退化原因。足部會隨年齡而改變,年紀漸長,不但腳的尺寸變長變寬,韌帶肌肉組織也會鬆弛無力,就像開久的車,慢慢出現零件磨損狀況。

》老化

譬如足跟下軟組織變薄(腳踩地會刺痛)、足底筋膜彈性差、足弓塌陷無力變成扁平足,韌帶失去彈性,「承擔變化的能力少了,」曾任英國牛津大學骨科工程中心研究員、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教授呂東武解釋,如果沒有好好保養,約莫50歲左右就可明顯感覺足部力量開始下降,韌帶鬆弛,約束力不夠,底盤不穩,不但足部容易受傷且易造成全身歪斜,如果沒有好好照顧以及訓練它,退化更快。

他也提到,除了年長,懷孕期間是另一個足部弱化的時期。因應懷孕、生產的需要,荷爾蒙的變化使全身韌帶組織變鬆弛,足部韌帶等軟組織受力加大,此時很容易發生足弓塌陷。

對策

1.做足部訓練可延緩退化。

2.每年至少測量一次尺寸及足弓情形:鞋子太小、太緊就要換新;足弓塌陷則可以適當足墊提供支撐。

》過重

體重計的數字不只攸關健康,也加速足部退化。肥胖是造成足部問題的主因,足部長期承載過度重量,易造成組織結構彈性疲乏,就像鬆弛無彈力橡皮筋,腳底的張力及壓力降低,足弓塌陷引起後天型扁平足,讓關節炎更加惡化。

而且在跑步走路時,過重會讓足弓及後跟承受很大壓力,尤其女性先天足部構造小,負擔更重,因此40~65歲、體重超標的女性很常出現後天型扁平足。

對策:

1.減重或維持標準體重。

2.強化腳趾:強健腳趾能減輕過重造成的足部壓力。腳趾連結許多肌腱,經常刺激、活動,功能纔不會退化、遲鈍,扮演好「第二心臟」的角色,把新鮮血液輸送回心臟,朱家宏說

日本傳承300年的《養生訓》作者貝原益軒也很推崇腳趾運動,尤其天天穿鞋的人更要多加練習。如果坐久覺得腳麻站不起來,不妨動動腳趾,做一做腳趾彎曲及伸展動作來改善,通常可以優雅地站起來。腳趾運動也能解決抽筋問題。

對策:

1.穿鞋墊分散腳部壓力:儘量選擇鞋跟有吸震力的鞋,如果覺得穿起來腳跟會痛,請不要穿它。

2.伸展腳跟:爬山是個好方法,因爲上坡路段可以伸展腳跟,朱家宏說。

●肥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肥胖程度,計算公式是【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建議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若BMI≥24屬於體重過重或肥胖。

》生活習慣─姿勢不良

「人體就像會動的101大樓足踝是基石,不只要承擔大樓重量,也要面對來自地面的變化,」呂東武形容,因此足部要有足夠的彈性及韌性,而且走路時40%的時間要靠單腳支撐全身,且多數時間身體並不在腳正上方,如同撐竿跳、也像歪斜的旗杆,腳踝要用3、4倍體重的力量才能維持身體平衡,如果姿勢不正、身體歪斜,加倍的力量全壓在10平方公分、如雞蛋大小的踝關節上。

譬如蹺二郎腿、躺着看電視、長期偏同邊工作造成身體歪斜不對稱,腳踝及足弓爲了要保持軸心向前,甚至變形以適應歪斜,結果韌帶肌肉鬆弛退化、穩定度變差,不但容易受傷,還會造成足弓塌陷、拇趾外翻。

而且,身體爲了平衡足底不穩定狀態,往往會把重心轉移,造成膝蓋彎曲、頭部往前的駝背姿勢,壓力分散到腰背部,甚至直接衝擊到頸椎,影響自律神經。

對策:

1.改掉壞姿勢:不要蹺腳或站坐歪斜,利用物理治療復健或中醫手法矯正,讓身體回正。

2.運動:運動可強化足踝及足弓。足踝及足弓決定定身體狀態,足踝有力可讓力量分配平均;足弓彈性好,「長骨刺機會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骨傷科主治醫師邱榮鵬說。平時可以多做做足弓彎曲的動作如踩腳踏車、跑步等,強化足弓力量。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