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下崗潮,註定會來…
昨天寫了一篇文章,,很多教師在後臺訴苦,說留堂、拉家長羣、給父母壓力,對孩子這樣,並不是他們所想的,只是沒辦法,不得不這麼做。
也有讀者問我,未來教師這個職業如何?
我本不是教育研究者,但身邊系統裡的朋友不少,淺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噴。
其實昨天我也在文章裡講了。教師只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基層,決定不了遊戲規則和評價體系,只能按照既定的邏輯,不斷重複勞作,等級制度森嚴,一層一層下分。
出問題的是整個教育系統和環境的問題。
這個系統目前沒有解法,也註定底層教師,未來會越來越難,我站在頂層設計的角度告訴大家,教師的底色是什麼。
其實周邊大多數當教師的人,基本沒什麼社會經驗,都是畢業就考,所謂的教學,都是把自己做學生的那一套再重複一遍,而考教師的目的,就是:
圖穩定。
他們只知道做老師的好處,但對真正的教育,卻從未真正去了解過,所以教師這個職業,在很多人眼裡,是鐵飯碗,而不是靈魂觸及靈魂。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去考教師,因爲教師初期待遇,無法完成高能力者對未來的訴求,以及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除非對教師有情懷的人。
那麼收入一般+圖穩定,就決定了教師這個羣體的平均水準,換句話說,教師雖多,但好教師卻很少。這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基數問題。
其實很多圖穩定的人,當初入局時,也有一腔熱血和人生理想的,但無奈,他們遇到了第二個關卡,領導任務。
學校老師,頭等任務是什麼?是教育嗎?不是。
而是安全、校風、檢查、學習。
是不是非常“反常識”?
很多老師,連備課時間都沒有,每天疲於應對各種檢查,整治校風,然後是無限的開會,開會,但鐵飯碗,註定被拿捏,他們是不敢反抗的,所以也放大了頭部的權力效應。最嚴重的老師,連提升的時間和精力都會被不斷擠壓到0。
因此,能力普通+圖穩定混日子+領導給予錯誤的任務導向,決定了整體師資水平,這個在收入低的三四線城市,乃至更低的縣城等級城市更多一些。
而在北上廣深,和一些頭部二線城市,因爲待遇較高,所連接的社會資源較多,而處於另外一套邏輯,所以這些年在北上廣深經常有博士去選擇考教師。
那麼城市經濟,在某種角度,也分化了師資能力,名校的事業和圈子明顯強於普通羣體,但畢竟也屬於少數。
所以如果你沒有很高的起點,也沒有教育的信念和熱情,我勸你千萬不要做老師,耽誤孩子也耽誤自己。
更重要的是,這個鐵飯碗,接下來註定要被砸碎。
前幾天,教育部發文,提到一個重點,就是試行“實行教師退出機制”。目前北京豐臺區、天津市西青區、浙江寧波、貴州貴陽、山東平陰縣等等地方,都已經開始了探索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
這意味着教師未來不再成爲“一聘定終生”,只有面對“非升即走”的無盡壓力和煎熬,其處境甚至比普通打工人更苦更沒有保障,只有出不了成果,就得捲鋪蓋走人。
其實這一切,是必然的結果。
根據教育部網站教育統計數據,從 2017 年到 2021 年,普通本科院校教育學門類畢業生數量從 14.19 萬人增長到 18.43 萬人,五年間規模擴大 30%,調查研究顯示,2035年,全國將有150萬小學老師過剩,37萬初中老師過剩。而人才過度飽和和溢出,要維持到2040年。
而與之對應的是,少子化在加速數據顯示,2025-2026年,小學生生源明顯下降,2030年,情況會更嚴重,學生幾乎會減少一半。
另一個數據是,地方財政收入在縮減,而對於教師待遇的支付能力也在下降,2024年有多個城市和縣城發現拖欠教師工資問題,大家可以去查,這裡不能多說。
總之,教師退出機制,一旦在全國範圍內鋪開。教師最終還是會走向了市場化,而市場必然要遵循供需原理,當供應遠大於需求時,供應端就會嚴重通脹,從而貶值,競爭環境也會加速走入惡性內卷。
有能力者爲了避開內卷,就會偷偷單幹,或者擇機跳槽到收入更高的私立學校。從而好的生源,也會走向私立學校。
那麼面對廣大公立的基層學校,將會是較低的生源質量和較低的師資力量,在一起拼命低維內卷,教學沒有成果,而領導會拼命加壓,一層一層向下擠壓時間。
而這時候,學校的角色也會逐漸淪落。比如上個月,很多基層鄉鎮小學最重要的工作是:
催收農村醫保。
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書育人的老師,反而阻礙了催收任務,上級領導會批評他們不識大體,不顧大局,這類教師在晉升方面可能會吃大虧,
這種和教師職業毫不相干的任務,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而是會慢慢成爲常態。
在這種行業生態下,生態位較低的廣大人民教師,生存都很艱難,更別提一門心思搞本職教育工作了。
而那些成天喊着讓老師下崗,爲教師退出機制唱讚歌的家長,也不要高興太早,因爲當教師競爭惡化後,好的教師就會離開基層學校,而你的孩子最終也會捲入漩渦之中。
除非你有足夠的資金,能把孩子送到更高維的生態。那時候拼的就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