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妙手留住“真彩”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兵馬俑考古發現50週年
匠心妙手留住“真彩”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2日 第 07 版)
1974年春,在陝西省臨潼縣(現西安市臨潼區)西楊村,當地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一些陶俑碎片。雖然發現的是陶俑碎片,但初步拼對出的幾尊陶俑足以在當時的考古界引起轟動:從陶俑的髮型服飾、神態姿勢,到同時發現的銅鏃和銅弩機……可以看出,這是秦代的武士俑。專業考古隊隨即成立。自此,一代代考古人在這裡持續進行兵馬俑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
兵馬俑最初深埋於地下時,並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頭土臉”。考古資料表明,兵馬俑原是通體施彩,有硃紅、粉綠、赭等10多種顏色。“經過2000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來的顏料出土後15秒就開始變化,4分鐘內就完全脫水、起翹、剝落,有的就遺留在泥層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說。
俑身彩繪如何保護?陶俑碎片怎麼修復?50年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尋答案。“兵馬俑一經出土,先要經過探傷、檢測等‘體檢程序’,再進行加固、拼對、粘接、補全等修復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復專家蘭德省說。爲留住“真彩”,中外合作開展文物科技保護研究,系統揭示了彩繪的層次結構、物質組成、工藝以及損壞機理。“我們使用抗皺縮劑和加固劑聯合處理法,保住兵馬俑表面色彩的同時,減緩了褪色速度。”“我們還在顏料中分析出一種尚未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紫色顏料——硅酸銅鋇,這對研究我國古代顏料史具有重大意義。”夏寅說。
近年來,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攻克兵馬俑等珍貴文物在考古發掘、保護修復中的難題。“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等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高光譜色彩分析“診斷”彩繪文物病害,空地融合三維建模技術進一步釐清遺址的規模形制……科技力量的不斷注入,激活文化遺產保護“一池春水”。
“近期,在兵馬俑考古現場建設的應急保護實驗艙、發掘與保護平臺投入使用,可以實現考古發掘、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同步進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長李崗說,“未來我們將更加註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提高秦陵考古的發現和分析能力,加強考古成果的創新性轉化。”
(據新華社記者沈虹冰、劉書雲、楊一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