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數學天才,是閒出來的
01
姜萍參加的這個比賽,叫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今年辦到了第六年。這是阿里下面的達摩院主辦的。
於是聽起來像一個一年一度的各大門派各路豪傑齊聚的武林大會。非常武俠。姜萍這個中專生,就是武俠小說裡,最後慢悠悠出場然後殺瘋了的掃地僧。
姜萍學的是服裝設計。現在她的母校漣水中專和那些世界名校,共同出現在一張以數學之名的榜單裡。
這個情節走向又非常玄幻。有腦子快的已經想好了小說題目:居里夫人重生之我在中專學裁縫。
所以,這事很武俠,也很玄幻。
但就是不科學啊。
02
按照科學規律,一個有點數學底子的孩子,應該是從小學奧數競賽到初中奧數競賽再到高中奧數競賽,這麼一路賽過來。
中國特色,一賽一路。
如此賽出來的各種金獎銀獎選手,要天賦有天賦,要加持有加持,但絕大多數都通不過阿里巴巴這個比賽的預選賽。不少是參加了好幾次都通不過。
現在一個蘇北貧困縣學服裝設計的中專生,第一次參賽,就拿到了全球第12名的成績。這個事實在無法用科學解釋。
姜萍在數學上多有天才是無需過多說明的。誕生這種天才的環境有多差,也是無需過多說明的。你說她比起那些家庭條件好的、生在大城市的數學苗子受到的栽培和投資,她有什麼呢?
可以說除了對數學的熱愛,一無所有。
但事後諸葛地看,我覺得她又擁有一個其他同齡人普遍沒有的絕對優勢,那就是:閒。
換句話說,要是姜萍走得是一賽一路的路子,有可能她還得不到今天的成績。
可能是早慧,可能是中專生活的影響,姜萍早早意識到了這種閒的重要性,並把握住了這份閒。
許多人把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放到了實現財務自由之後,放到了退休養老之後。認爲那時自己就能閒下來了,放手去做,不用再爲得失成敗提心吊膽。
閒不是爲了什麼而努力拼搏,而是努力拼搏不再爲了什麼。
事到儘量去做爲止。
要做一件有點理想主義色彩的事,尤其是和藝術與科學有關的事,你得有閒工夫,因爲板凳要坐十年冷。你還得氣定神閒,因爲十年冷板凳坐完可能一無所獲。
在姜萍身上,我們能明顯看到這一點。
當其他同齡人按照既定路線初中唸完念高中,喜歡數學就報班參賽放開卷,想考個好大學就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放開刷。所有人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撒個尿都得帶小跑。閒下來一分鐘,就可能錯過一個得分點。
這時候,綜合各方面原因,即便中考成績足以進一所本地重點高中,但她還是選擇去到一所中專唸書。從一種千篇一律、一切向分看中逃逸了出來。
很多人把姜萍這種選擇理解爲家庭經濟原因。但我看採訪裡姜爸爸說,家裡雖不富裕,但供應孩子讀書也不成問題。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姜萍只是想把別人死磕高中數學的三年時間空出來,用來學自己感興趣的高等數學?
有些事按部就班去做,沒什麼不對,但就是太晚了。姜萍的數學老師王閏秋說,自己是上了大學才聽說數學分析。但身邊同學不少已經提前學過高等數學建模了。他說,如果能接觸到未必就學不懂。
在漣水中專,這裡沒人關心數學,沒人在意高考。他們只想着學一門技能走上社會謀生。具體對姜萍來說,數學也不過是她的第二興趣愛好,她最喜歡的是本專業服裝設計。
在一個世俗評價體系裡,這些中專生已經被提前認定爲人生的失敗者。
所以,比起外面人人捲到面無血色的大環境,這個小環境似乎有點“不求上進”,沒啥存在感,也沒啥關注度,於是就滋生了一種閒。
於是姜萍在數學這件事上再怎麼廢寢忘食,都與分數無關,都與升學找工作無關,似乎就是因爲“閒着也是閒着”,給自己找點感興趣的事做做吧。她的樂趣就是攻克一道道數學難題,別無其他。
結果沒想到一本全英文《偏微分方程》,一本英漢小詞典,這麼一道道題解下來,心無旁騖猛學了兩年,一擡頭竟然就全球遙遙領先了。
試問,哪個高中能給到這麼奢侈的閒?
在我們現在這種教育行情下,或許中專才是真正的天才少年班。
03
中專不但是天才少年班,我看也是大師進修班。
姜萍的數學才華,是被上文提到的王閏秋老師發現的。
王老師也是個數學才子。他跟自己的學生情況有點像,數學成績斷崖式領先其他學科。在江蘇大學唸到碩士,因爲英語差兩分,沒能繼續讀博。
不能讀博他也不死磕,回到老家找一箇中專教書,正好有大把閒空沉浸式搞數學。
雖然他在數學上沒有學生天分高,這次一起參賽只拿到了第125名的名次。但比起上一次預選賽都沒過,比起全球五六萬被刷的參賽者,也是萬里挑一級別的優秀了。
所以媒體非要弄個大新聞,造個天才神話,這也是個雙黃蛋神話:一對中專師生的全球頂級數學大賽爭霸之戰。
如果王老師順利讀到了博士,成了一個普通高校的老師,這事我反倒不敢想了。
這兩年因爲科研壓力、發論文壓力和非升即走政策自殺的高校青年教師新聞,太多了。在各種指標的左右夾擊和大會小會的時間瓜分下,老師教書也教不踏實,搞學術也搞不安穩。忙到最後一場空。
青椒兩面烤,引進你的時候你是高級人才,讓你走人的時候請把安家費給我吐出來。
我想起歷史學家王笛一個回答,很多人問他爲什麼搞中國史要到外國大學念博士。他說在國外讀博有一點好,只管潛心做學問讀書,最後寫一篇博士論文就好。但是國內的博士生,至少要發表兩篇論文。
他說,這是我經常批評的,在本來要吸收的階段,大量的精力都花在發表、出版這上面,就分了心,沒有受到足夠的學術訓練,這樣後勁就有所欠缺。即使在讀博士期間沒有發表什麼東西,但(重要的是)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王笛說得就是這個閒。自己耐得住寂寞,同時外界不要過多幹擾。
04
我聽說谷歌有個20%時間政策,也就是讓員工用工作時間裡的20%去琢磨新東西,研究新項目,做點和本職工作無關,但和個人創造力想象力有關的事。谷歌不少好點子好產品,是得益於這個政策。
至於歐美那套教育體系對學生個人才能發展的重視和鼓勵,就不用多說了。
我們想要一個谷歌,想要歐美那些改變世界的人才,但給得了他們那份閒嗎?
我們有充分理由說我們的情況特殊,沒有這個條件讓每個人有這種閒。
但本質原因是,我們的價值觀是特別反對閒的。閒就是犯罪。
它不會認爲閒能閒出牛逼,只會認爲閒會閒出屁,閒出是非。
雖然全民捲起來帶來的是一個倦怠社會,但從社會穩定來說,累着總比閒着好,麻木着總比清醒着好。
所以我們的人才要想保護自己的才能,發展自己的才能,眼下只能做取捨,先把自己從那套正確的成功的集體敘事模板中解套,然後纔能有一個開放的充滿靈性的心靈,去講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