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萬華昔日繁華盛況 艋舺慈惠醫院列北市歷史建築

臺北市文資會今審議同意將艋舺慈惠醫院及旁邊兩棟建物指定爲北市歷史建築。(蔡宗穎攝)

臺北市政府今召開文資會審議艋舺慈惠醫院及鄰棟建物文化資產價值,慈惠醫院創辦人孫子王培仲代表王氏家族自行提出申請,希望將本棟歷史建築指定爲臺北市歷史建築,保存老建物見證歷史變遷的文化價值,經過文資委員審議後同意指定爲本市歷史建築。

艋舺慈惠醫院現址爲康定路85號,坐落於康定路及貴陽街二段轉角,與鄰棟康定路85號、貴陽街二段117、119號同爲日劇時期所建,曾共同見證艋舺地區早期繁華歷史,因此文資會今日一併將該區4棟建築一併納入審議。

成員代表王培仲表示,看到康定路100號四連棟建築遭拆除後,認爲有必要保存艋舺歷史建物,同時爲王氏家族做出貢獻,因此在今年2月自主向文化局提報申請,希望將其祖父創辦的艋舺慈惠醫院列入文化資產,重現艋舺往日風光。

艋舺慈惠醫院由他祖父王式玉創辦,他祖父從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現臺大醫科)畢業後,於1930年成爲如水社艋舺附屬醫院創立委員,而該院現址即爲現直轄市定古蹟艋舺謝宅。如水社爲板橋林家所創立,當時於人文、政治及醫學方面都做出相當貢獻,艋舺附屬醫院業務結束後,王式玉自行創立艋舺慈惠醫院,不過他在1944年受日軍徵召成爲神靖丸號軍醫,不過不幸在越南外海遭到擊沈,醫院就此沒落。

王培仲指出,因當時艋舺慈惠醫院無人接手而開放出租,且屋頂曾受颱風侵襲摧毀,上層房舍也曾佈滿廣告看板,無人聞問,不過經過調查發現,該棟醫院可能是目前日籍軍醫中,現存唯一仍保留醫院限制的建築,因此希望能借此重現往日風華、並結合周邊歷史街屋、廟宇讓萬華再次繁榮起來。

隔壁貴陽街二段117號屋主則表示,在看到王氏家族對當地歷史價值的貢獻後,也感同身受,希望能保存當時人稱臺北第一街的風貌。建築師則指出,該區仍保留當時洋樓牌樓原始樣貌,尤其2樓有少見的拱形窗戶,拱頂也有少見拱心磚,是貴陽街上唯一具拱形造型的建築,與貴陽街119號共同呈現艋舺早期街屋完整單元樣貌。

他進一步提到,該建築的騎樓與下水溝皆爲日治時期因應臺灣風土氣候及改善衛生環境的現代設施,具有當代指標性意義與科學價值,且117、119號皆有太子樓的屋頂構造,認爲可能是爲了做病房通風使用,因此117、119號有可能爲隔壁艋舺慈惠醫院附屬病房。

民衆李先生表示,老建築乘載了艋舺的歷史記憶,以前艋舺有許多醫院,但1970年代開始被逐一拆除,無法妥善保留,因此艋舺慈惠醫院對當地而言別具重要性。而康定路到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纔出現,當時路上出現許多日本仿歐式街屋,不過現在卻寥寥無幾,他擔心,若這些建物都被拆遷,康定路還剩什麼?

他也說,艋舺慈惠醫院位於艋舺正中間,許多不瞭解當地的人以爲當地的中心是龍山寺或剝皮寮,因此他希望透過保存歷史建物的方式,讓民衆瞭解當地早期其實是繞着慈惠醫院發展的,另外,康定路車流量高於西園路,人潮衆多,希望保留慈惠醫院容貌保留後,當地人對外不再只能說,艋舺什麼都沒有。

民衆吳先生則說,當地許多老建築因爲拆除或道路拓寬工程而改變,慈惠醫院位於貴陽街東段,而因爲馬偕博士曾在這條街宣教、建立醫館,因此當地不只是艋舺發展的起源,更是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位置。從祖師廟到後來西方傳教士來臺宣教,以及當時王氏家族所設的慈惠醫院,都對當地發展做出莫大貢獻,因此他希望保留醫院樣貌,傳承艋舺昔日風光。

不過因爲康定路83號原始樣貌已遭改變,因此經過審議後,僅同意指定康定路85號的慈惠醫院及貴陽路二段117、119號爲本市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