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新助力?農業部再送綠碳、黃碳、藍碳方法學
農業部近日擬把綠碳(森林碳匯)、黃碳(土壤碳匯)及藍碳(海洋碳匯)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一旦公告成爲正式的方法學,相關單位就能據以取得減量額度(碳權)並在如碳交所等地販售。(報系資料照)
農業部近日擬把綠碳(森林碳匯)、黃碳(土壤碳匯)及藍碳(海洋碳匯)方法學送至環境部審查,一旦公告成爲正式的方法學,相關單位就能據以取得減量額度(碳權)並在如碳交所等地販售,對此,農業部官員強調,如果只是爲取得碳權而從事森林經營完全不划算,主要爲希望從事永續行爲能有附加些許好處。若以現行已公佈的方法學,則每公頃則僅約1500元至4500元不等價值。
原本環境部提供的方法學僅有「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意謂欲藉此方案取得碳權的單位只能透過新植林取得,但無目前仍沒有單位藉此方法學取得碳權,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說,由於原有方法學要求要新植林爲限,且爲以防有砍大樹種小樹疑慮,因此限定要2000年後至今仍是素地才能,較難找到適合的土地,且萬一發生如森林野火等還要扣除,導致採行意願不高。
以造林爲例,1公頃僅能取得約10噸碳權,若以碳交所的國際碳權價格(每噸約150至450元)試算,每公頃林地碳權價值僅有1500元至4500元,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司長莊老達表示,農業部開發出方法學,並送至環境部審議中,但若是以取得碳權爲目的而做森林經營是完全不划算,開發出方法學是希望企業除了生物多樣性、水源涵養等效益外,還能附加小小的好處,盼提供額外的誘因。
至於黃碳(土壤碳匯)部分,莊老達說,「黃碳有很大的潛力」,如果不妥爲管理土壤,可能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盼透過建立方法學讓農民有所依循,相關單位也能借方法學及MRV(量測、報告及確認)等據以取得碳權鼓勵農民以良好的方式管理土壤,也對淨零排放有幫助。
莊老達提及,農業部會與海委會合作推出藍碳(洋海碳匯),包括紅樹林及海草牀等,預計1至2個月之間也會把相關方法學送抵環境部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