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穿越迷霧 臺灣愛滋40年血淚史
如果所有民衆都有「U=U」正確認知,就可以逐漸降低愛滋的污名與刻板印象。本報資料照片
1984年臺灣出現首例愛滋個案,迄今已滿40年,在醫界、公衛界、民間團體等協力下,愛滋防治與去污名化取得顯著成就。爲紀念這段歷程,聯合報與臺灣愛滋病學會合作推出臺灣愛滋40週年「穿越迷霧」專書。臺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表示,儘管臺灣愛滋防治工作已有大幅進展,許多年長感染者仍身陷長照養護困境,污名化現象亦有待改善,衆人還須持續努力。
臺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洪健清。圖/洪健清提供
愛滋患者長期遭社會排擠,許多患者求職過程中頻頻受挫。本報資料照片
早期感染者 飽受歧視
「早期的感染者只是生了一場病,卻連帶影響其醫療權、就學權、工作權,飽受歧視及污名化。」洪健清呼籲,大衆應從愛滋防疫歷史中汲取經驗,未來若面臨其他重大傳染疾病時,不要重蹈覆轍,不要讓病人再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壓力。
回顧這40年,被譽爲「臺灣愛滋病之父」的莊哲彥教授,以及愛滋權威醫師臺北榮總感染科主治醫師王永衛等人相繼離世,只能由後輩專家學者講述前人對於愛滋防治的貢獻。身爲莊哲彥教授子弟兵的洪健清表示,除了莊教授與王醫師外,參與過早期愛滋防疫的前輩人數衆多,但此書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述每位前輩的貢獻,還請見諒。
《穿越迷霧:臺灣愛滋40週年紀實》。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提供
「U=U」改善照護困境
得益於政府公費給付抗病毒藥物,加上衛福部疾管署於2018年推動預防性投藥(截至今年累積8000多人服用),臺灣的愛滋疫情已被穩定控制。此外,NGO團體持續倡議「U=U」概念,不僅降低了社會污名,也讓更多民衆願意接受篩檢。洪健清指出,這些均是臺灣愛滋防治成效亮麗的大功臣。
衛福部疾管署預估,到了2036年,將有2萬7000多名愛滋感染者邁入50歲以上,面臨居家長照、機構養護等難題。對此,洪健清相信,如果所有民衆都有「U=U」正確認知,就可以逐漸降低愛滋的污名與刻板印象,進而改善年長感染者的照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