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預防藥駕 擺脫交通地獄

「酒後不開車」的觀念深植大部分國人心中,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藥駕危機」,如治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常用的抗組織胺等可能影響中樞神經導致專注程度、協調能力下降及嗜睡;眼科常用的散瞳劑因瞳孔放大導畏光等,此時若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將造成自身及其他用路人的危險。

今年4月,新北市便有汽車駕駛疑似因服用感冒藥後頭暈、精神不濟,衝撞停等紅燈的多名機車騎士,導致6人受傷。

安眠鎮靜藥遭濫用 冰山一角

另外,我國安眠鎮靜類藥物遭濫用已是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依食藥署藥物濫用案件暨檢驗統計,苯二氮平類安眠鎮靜劑(Benzodiazepam, BZD)可用於助眠、抗焦慮及抗癲癇,常見藥物如成分爲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的贊安諾(Xanax)、景安寧(Kinax),近10年盤據前10名,2021至2023年更位居第3名,僅次於長年高居1、2名的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

此外,治療失眠的「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am, non-BZD)」藥物,也常見濫用,如主要成分爲唑吡坦或稱佐沛眠(Zolpidem),長年遊移於第5至第8名間,以其爲主要成分的蒂諾斯(Stilnox)更多次位居中、高齡藥物濫用通報的前5名。我國安眠藥服用人數達450萬,每年超過11.2億顆,食藥署數據恐僅爲冰山一角。

慢性病藥副作用 增交通風險

除安眠鎮靜類藥物,更容易遭到忽視,但可能導致藥駕危險的便是各類慢性病藥物,2022年國人因慢性病就醫人數達1286萬人,等於每2人便有1位可能有慢性病,而常見的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可能造成頭暈、疲倦及嗜睡等副作用,此時若有駕駛行爲,都可能增加交通意外風險。

根據「趨勢民意調查」,國內多達35%的駕駛,每週幾乎都會服用至少一種有危險駕駛疑慮的藥物,最常見者爲安眠藥、降血壓藥及肌肉鬆弛劑,引發潛在的交通危機,以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約3千人死亡計算,因「藥駕」造成事故比率約10%,亦即每年約有300人因藥駕導致交通意外喪命。

人命無價,北市聯醫將藥品分爲4級,由零級到3級,數字愈大風險愈高,抗憂鬱藥、部分降血糖藥物爲2級,若服用後有駕駛需求,應先諮詢醫師或藥師;安眠藥、散瞳劑以及部分肌肉鬆弛劑則爲第3級,服用各該類藥品後一定時間內勿駕駛汽、機車等動力交通工具,亦不應騎乘自行車。

加強宣導 建立正確用藥觀念

刑法第185-3條對酒駕設有罰則,對因服用藥物等行爲導致的不能安全駕駛也有罰則,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元以下罰金。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相較近年對酒駕的執法力度,對藥駕卻並未有較細緻的執法規範,加上國人普遍未有正確用藥觀念,因此藥駕導致交通事故頻傳。

政府應積極加強藥駕風險宣導,國人也應瞭解正確用藥觀念,多與社區藥局藥師作朋友,以理解自身所服用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及危險性,建立「用藥駕駛須謹慎」的觀念,以期杜絕藥駕導致的相關交通意外,持續朝擺脫臺灣「交通地獄」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