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壓力指向公募基金合規風控 行業自查行動已經開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龐華瑋 廣州報道

基金行業的監管趨嚴。

據悉,近期部分基金公司被要求對合規風控開展全面自查,並報送相關自查報告。

對此,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監管要求基金公司自查,此次自查沒有正式發文,“開了會,讓大家學習先進經驗,主要自查方向是合規,以及員工行爲管理等方面。”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嚴監管”已經成爲基金行業今年的常態。部分接受採訪的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今年合規比之前要嚴格,合規動作較往年也明顯偏多,比如經常發文、組織學習培訓和考試,有的基金公司即使沒有接到監管要求,自己每季度都要進行稽覈梳理自查。

基金公司自查

近日,有市場消息稱,多家基金公司接到自查要求,即對2023年以來的合規風控情況開展全面自查。同時,這些基金公司還被要求報送相關自查報告。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近期確有基金公司開展自查。

根據業內消息梳理,基金公司自查的內容包括:公司內部組織架構設置、合規管理體系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信息系統安全、投資者權益保護等方面。

其中,公司內部組織架構設置,包括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運作,股東資格及履職,董監高資質及任免,以及相關人員內外部兼職等。

合規管理體系建設,包括業務及合規內控制度建設,交易人員行爲管控、薪酬遞延、從業人員投資申報管理、跟投與考覈機制執行、內部問責等情況,公司及全體員工被採取行政/刑事處罰、行政監管措施及自律措施情況。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包括各類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及執行,風險監測、分析及應對,公司內部發生的風險事件,投研內控制度執行,違約產品風險處置等。

信息系統安全,包括做好經營數據與安全保障,定期開展信息系統安全評估、壓力測試和應急演練等。

投資者權益保護,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建設與執行,投資者教育開展等。

據記者瞭解,今年以來,基金公司的“嚴監管”壓力持續增長。

接受採訪的基金公司表示,早在今年三月下旬,北京、上海有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被異地證監局駐場交叉檢查,檢查內容包含但不限於日常業務、廉潔宣傳、培訓情況、黨政建設等。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最近合規比較嚴,三天兩頭髮文、培訓和學習,然後還要考試,這種嚴格合規要求涉及各個部門。並且今年合規比之前要嚴格,合規動作也明顯偏多。”

一位基金公司品牌部人士表示,其部門對信披、費用等方面自查動作比較多。

另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這次我們沒有接到全面自查的通知,但是公司每季度都會進行稽覈梳理自查。”

其解釋,“我們作爲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區域內監管局對我們公司的檢查工作要求比較嚴格。公司在去年下半年接受了當地監管局入場的全面檢查。今年截至目前,公司還未收到全面自查的通知,但是的確有針對個別業務要求自查和入場檢查,例如投訴、指標異動風險等。”

一家上海基金公司人士介紹,最近確實有同業被要求自查了,但該公司沒有接到通知。據悉自查內容應該是比較日常的主題,不涉及專門的事件。

其介紹,“通常一個新規出來後就會要求大家按新規做好自查工作,這種自查是很日常的,主要是起到提醒作用。”

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之前有一些基金公司被駐場檢查,其實公司定期都會有一些自查動作。”

合規問題頻發

近年來,基金行業快速發展。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佈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數量1.18萬隻,規模29.20萬億元,這些數據超越往年。

事實上,2023年公募基金規模已經超越銀行理財,成爲“資管一哥”。

不過,基金行業在快速發展中仍出現不少合規問題。

比如,5月8日,諾安基金前明星基金經理蔡嵩鬆,以及曲泉儒、董博雄涉及“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案件開庭。

這並非個案,據不完全統計,基金行業已發生逾20起因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實施趨同交易或行賄、受賄致基金經理獲罪的案例,影響惡劣。

除基金經理違規問題之外,基金信披“烏龍事件”也經常受到投資人關注。

其中,2023年年報披露中最受關注的是,富國基金明星基金經理朱少醒管理的富國天惠精選成長,該基金年報中顯示,截至去年底,朱少醒持有該產品的份額爲0,朱少醒疑似“一鍵清倉”自家產品。

隨後,富國基金旗下產品批量發佈了更正公告。公告表示,因數據提取口徑原因,就部分基金年報中的“基金份額持有人信息”的部分內容進行更正。而更正後的2023年年報顯示,朱少醒仍持有該產品10-50萬份。

此外,年報中還有一些很有“喜感”的錯誤,比如“下跌”誤寫成“喜愛爹”,這是國壽安保旗下產品智慧生活股票型基金在2023年報中犯的錯。又比如,南方基金披露的旗下南方寧悅一年持有,在“買入股票的成本總額及賣出股票的收入總額”中錯誤顯示“本基金報告期內無買賣股票”。

而在2023年年報中,華安基金旗下華安精緻生活,在“報告期內基金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部分完全複製了2022年的內容。

一季報,同樣的情況再度發生。中郵基金旗下產品中郵中證500指數增強“報告期內基金的投資策略和運作分析”與2023年年報內容相同。

據不完全統計,逾20只基金髮布了一季報更正公告,它們信息披露中出現份額數據、業績數據、信息遺漏等錯誤。

除了上述基金經理、基金信披的問題之外,公募機構本身也頻繁進入監管視線。

據2023年年報的不完全統計,有20家基金公司在2023年接到來自監管的警示函或者責令改正的通知。涉及的機構,既有大基金公司,也有中小基金公司,包括易方達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建信基金、華泰柏瑞基金、平安基金、中郵基金、融通基金、華富基金、新華基金、長盛基金、江信基金、興華基金、先鋒基金、易米基金、中航基金、東海基金、九泰基金、富榮基金、浙商基金、華宸未來基金等。

其中,內控管理不完善是重災區。此外,也有部分基金公司淨資產指標不達標、財務指標不符合監管要求、股東方股權質押未能按期完成整改等不合規現象。

比如,2023年,九泰基金接到兩張監管罰單。其一原因是九泰基金通過九泰久利參與五家上市公司保底定增,利用基金財產爲基金份額持有人以外的人牟取利益;其二是該公司固有資金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未達標、基金持有流動性資產比例未達標、交易內控管理相關制度未有效執行。

九泰基金和相關人員也因此被要求責令改正、罰款等相應處罰。

對於基金行業頻繁出現的合規性問題,監管政策也在不斷完善。

4月12日頒佈的新“國九條”強調“加強證券基金機構監管”,要求加強行業機構股東、業務准入管理,完善高管人員任職條件與備案管理制度,完善對衍生品、融資融券等重點業務的監管制度。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中也強調,“加強合規風控建設”、“全面強化監管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