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給付不足 居家醫療陷困境
健保署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但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圖爲成大醫院在宅急症照護團隊前往病患家訪視。(成大醫院提供/洪榮志臺南傳真)
衛福部健保署自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但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缺錢、缺人、缺設備」下,使居家醫療制度如同徘徊在十字路口,沒有明確願景。
「居家醫療」(日本稱「在宅醫療」)主要目的爲幫助失能、行動不便者在家接受治療、減少醫院病牀負擔,已獲歐美、日本等先進醫療體系認可並行之有年。日本推動在宅醫療比臺灣早近20年,已成功普及化,主因是在宅醫療醫師收入多於診所醫師,新執業醫師更以投入在宅醫療爲第1志願。反觀韓國因醫院一牀難求而不斷增牀,未以居家醫療因應,終導致醫護人員負擔過重引發抗爭。
健保署2016年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但缺乏急重症照護模式及配套,也未涵蓋長照機構住民,推動進度緩慢,因此今年7月1日加碼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劃」,擴大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對象,讓急症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急診感染症輕症患者都能在家、在機構住院,希望降低醫療成本、促進在地老化。
但臺灣醫政單位編列經費太少、人才培訓與投入不足、相關設備未到位。以經費爲例,在宅醫療與整體醫療保險支出比率,臺灣僅0.16%,日本佔2.3%,是臺灣的14倍多。
雲林縣西螺鎮「好所宅診所」是雲林第1家專門型在宅醫療診所,院長黃子華以他投入3年多的經驗,認爲臺灣推動居家醫療面臨的困境在於健保給付仍不足,目前居家醫療醫師的收入僅約開門診的一半,所以大部分醫師不願加入,若須承作則採輪流方式,這有待逐步提高健保給付來解決。
另有護理人員缺乏投入意願、急症照護設備不足的問題。缺乏護理人員方面,黃子華提到可用團體戰輪流值班,再藉提升健保給付增加薪資吸引護理人員;設備方面則有賴公部門編經費支持。據統計,若住院患者從醫院轉至住家,可減少醫院約2成病牀負擔,有效緩解醫院一牀難求問題。
因高血壓慢性病接受居家醫療的70歲蔡阿公認爲身體已不舒服,還要拚老命去醫院,單是搭車過程就很累,到醫院還有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居家醫療只要在家等待就好,診療費不到300元,加醫師計程車費500多元,1000元有找,實在很值得。
成大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主任楊宜青指出,因應高齡社會在家、機構、社區的照護需求,政府推動居家醫療與在宅急症醫療政策成功於否,關鍵在於政府要用多少力道推動?有沒有完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