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敦煌壁畫上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關於彌勒經變的腦洞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感謝本文的腦洞提供者暖玉生煙,讓我想到了這個有趣的選題!
△ 截圖來自公衆號評論區
話題是接着《》講的,所以先解釋一下爲啥敦煌壁畫可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現代化農業生產扯上關係——
書接上文,敦煌壁畫會體現人物穿着世俗服飾的裡有很多題材裡有故事畫和經變畫等,其中經變畫就是將佛經繪成壁畫。我們所熟悉的大多場面宏大、人物複雜,並且不太具有像故事畫那樣連環畫式的連貫情節,更側重於將佛經裡描繪的那個引人嚮往的世界展現出來。這個世界裡有神也有凡,“凡”的部分便是我們常說的瞭解古代民俗、古代服飾(寫實)的來源。
以暖玉說的“彌勒經變”爲例,敦煌壁畫裡一些“名場面”如農作、婚嫁、老人入墓等都是從《彌勒下生經》裡內容而來。
△ 敦煌莫高窟202窟,彌勒經變
△ 彌勒下生經變白描稿
彌勒信仰在佛教傳圖中國的前期是非常流行的,敦煌早期洞窟裡一些交腳而坐的菩薩,部分一腳上搭、一手上支作思考狀的思惟菩薩,所表現的就是彌勒。除此之外,敦煌的南北大像、以及大家現在拿來調侃網絡聖母的“樂山大佛”也都是彌勒。這些雕像之大,足以證明彌勒信仰在當時的盛況。
△ 敦煌莫高窟275窟
△ 敦煌莫高窟96窟(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中)
△ 樂山大佛
另外提一句,我們如今所見的彌勒佛是一個笑口常開的胖和尚,是佛教進一步本土化以後的結果。據說原型是寧波奉化的一個布袋和尚,所以我們這裡搞了很多“彌勒文化”的旅遊產業和文旅活動,但所側重的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彌勒”了。
△ 雪竇寺的巨大彌勒像
彌勒是釋迦摩尼涅盤後接替成佛的,所以也被稱作未來佛。
△ 敦煌莫高窟39窟中的彌勒(上)與涅槃像
敦煌有表現《彌勒上生經》中彌勒在兜率天宮說法的彌勒經變,也有隋代(或更早)開始流行的表現《彌勒下生經》中那些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生活場景。
△ 敦煌莫高窟423窟,彌勒上生經變
△ 敦煌榆林窟25窟,彌勒經變中下生淨土世界裡部分場景
比如老人入墓,對應的是說在彌勒下生淨土世界裡,人能夠活到八萬歲,然後自己坦然地與親人告別進入墓地,是一種對死亡苦痛的理想描繪。
△ 敦煌榆林窟25窟,彌勒經變“老人入墓”
△ 敦煌莫高窟360窟
比如婚嫁圖,對應的是說在那裡女性到五百歲纔會嫁人。
△ 敦煌莫高窟12窟
△ 敦煌莫高窟445窟
△ 敦煌莫高窟9窟
△ 敦煌莫高窟116窟
△ 敦煌榆林窟20窟
此外還有“架上生衣”、“見寶生厭”等,表現物資充沛、人人道德品質高尚的畫面。
△ 敦煌莫高窟202窟
△ 敦煌榆林窟25窟
農耕的場面所對應的則是“一種七收”,就是田地很穩定高產。對比“架上生衣”這種憑空長衣櫥的方式,古人們反而覺得農作物至少自己得去耕種,愛勞動的農業大國實錘了!
△ 敦煌榆林窟25窟
△ 敦煌榆林窟20窟
△ 敦煌莫高窟148窟
△ 敦煌莫高窟61窟
△ 敦煌莫高窟445窟
然而就像暖玉所說的,人類的腦洞受限於時代的眼界,敦煌壁畫再如何描繪理想的彌勒世界,也想不到“一種七收”可以搞出機械生產來。
表現農耕算是封建教化裡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清代帝王還喜歡把自己畫在裡面,一副與民同X的感覺。但問題也在於,從唐代彌勒經變裡的農耕畫面到清代一些耕織圖,中國農業並沒有實現更多的進步。
比如在445窟中的“一種七收”裡就出現了唐代發明的曲轅犁,是我國耕犁技術發展成熟的標誌。而到了清代的《耕織圖》中,依然在沿用曲轅犁,形制幾乎沒有特別大的突破。
△ 敦煌莫高窟445窟
△ 清代陳枚《耕織圖》
按照中國農具發展史的基本觀點,傳統農具在唐代時就已經定型了,宋元時期只做了小的改進和創新,以及像《王禎農書》這樣的總結性工作。到了明清時期農具的發展已經可以完全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社會沒有突破性變化,農業發展自然也難以突破。
晚清時期,尤其是作爲中國近代史開端標誌的鴉片戰爭爆發以後,中國原本的社會狀態被迫受到了極大的衝擊,農業上也開始部分引入西方機械開始實驗性改造。
△ 1931年上海
但而後中國連綿不斷的戰亂,打斷了這一進程,並且由於傳統農業與傳統社會一起遭到時代打擊,造成了傳統被破壞但現代化又未能建立的破碎又畸形的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農業得到了完全改革,這個我們課本里也都學到過了。50、60年代的宣傳畫裡,雖然在一些豐收的場面運輸工具甚至依然還是馬拉車、人挑擔,但由於“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的著名論斷被提出,表現農業機械化成爲一個積極的主題被大力推廣。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圖源chineseposters
△ 1960年黑龍江
尤其是“農業學大寨”的口號被喊出,在工業機械的助力下相信自己可以“改天換地、攔河造田、敢把山山水水重安排”。這在如今的我們看來,有些不顧生態,也的確帶來了不少嚴重後果,但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修建水利設施,在宣傳畫面上可以看出明顯大規模自然改造後的農村新面貌,整齊的屋舍、平坦的農田、穿梭的機械農具。
△農業學大寨,圖源雅昌
△大寨,圖源chineseposters
△ 宋源文 1964年作 新春,圖源雅昌
總體來說,對於農業機械化的表現畫面是比較單一的,主要原因是理論目標的超前與發展基礎的薄弱之間嚴重不匹配造成的。
我國曾經以“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爲目標,但這一口號在1980年4月便宣佈不再提及。因爲農業現代化並非農業可以完成的,早在50年的批示裡就提出農業現代化至少包括農業的機械化、水利化、化學化、電氣化等,這方面的難度可想而知。
△ 爲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奮鬥,圖源雅昌
△ 爲在1980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奮鬥
△ 1975年發行的農業機械化郵票
△ 1976年照片
△ 向現代化農業進軍
但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始終不改,2022年印發的《“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到2035年,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決定性進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實現全過程機械化,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那麼彌勒淨土世界裡的“一種七收”實現了嗎?糧食的畝產提高是肯定的,但是到底提高了多少卻都沒有概念。
我本來以爲要找到這個數據進行對比應該是比較簡單的,後來發現關於唐代的度量衡的數據每個學者給出的似乎也不太一樣(本文最大的工作量出現了,我卡在這裡一個禮拜,找了好多書來看,最後覺得秦始皇真的偉大!)。比如《古代漢語字典》中所附表格列唐代小尺30釐米,大尺36釐米。但《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列出的唐尺實物尺寸,在27.4-31.6釐米之間,參考常見數值學者們多主張29-30釐米。唐代“十寸爲尺,一尺二寸爲大尺”,實物所見都爲大尺,《古代漢語字典》中估計把這兩個算反了。
△ 表格來自《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 正倉院傳世唐尺
△ 國家博物館館藏唐尺
吳慧認爲唐代用小尺計畝,1唐畝=362.45㎡=0.5437市畝。唐大石=10唐大斗=60市升。最後得出的參考答案是每市畝產稻穀1.07石,綜合考慮因素後吳慧算得“合今製爲每市畝產334市斤”。
但度量衡乃至畝產的算法、對史料的解讀等爭議很大,是每個環節上都有爭議的那種。楊際平雖然對吳慧的算法與史料解讀有很多異見,但算得的結果差不多,水稻的畝產“摺合成市制就是300多市斤/市畝”。這裡另外總結幾個數據:餘也非算得,隋唐南方水田畝產稻米1.136市石,北方陸田畝產麥粟0.757市石,“畝產不過180-300市斤”;胡戟算得,唐代畝產粟“合今一市畝103市斤”,平均畝產量“折今一市畝一百來斤或略多一點”。
這些畝產數據直到清代中期都未能得到突破,粟不超過200斤,水稻也僅有三百幾十斤。根據外國學者的統計,清代後期至建國前,我國糧食畝產只有兩百多斤。民國ZF的統計數據裡稻也只有三百多斤,小麥、高粱、穀子、玉米、大豆等都低於200斤。可見近代中國由於社會環境原因,糧食畝產甚至不如古代的數據。
△ 表格來自《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
糧食畝產大概在上世紀70年代後半出現了較大增長,“畝產突破500斤”。按照吳慧的算法,該數據是唐代的1.7倍。
△ 表格來自《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
但要實現“一種七收”的目標,相比唐代334斤的數據是需要突破2338斤,如今能做到嗎?
就在今年(2023年)4月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也就是通過優化土地利用和提高單產等方式,讓一畝耕地在一年內的總產出超過一噸(2000斤)。相關的新聞裡甚至還有提到,在2021年山東德州便提出超過3000公斤的“噸半糧”概念。
△ 2022年4月《農民日報》
△ 2023年月新聞畫面
不過這些數據都是在一些高標準農田裡得到的,對於許多還在採用傳統種植模式的農戶來說,還是有不短的距離。所謂高標準農田指的是“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爲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這個定義裡依然可以看出高標準農田至少涉及到“田、土、水、路、林、電、氣、技、管”等多方面的建設與改進。各地也把“一季千斤、兩季噸糧”的要求寫入高產糧田的目標裡。
△ 高標準農田標識
△ 農業“八字憲法”好(八字分別爲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 五業興旺齊發展 加速農業現代化
儘管“一種七收”只是佛經里美好的願景,我們也仍然在實現它。也有很多前面提到的願景,即便在如今看來也依然遙不可及,但千年來也一直在努力。我們的努力並不是爲了證明佛是真的,而是爲了證明向善向美向富是幾千年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
雖然,時代發展會限制我們的技術腦洞,但不會限制我們的理想,即便它們大多時候更像是妄想!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