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親歷2024醫保國談現場:難度持續走低 更多好藥談出“合理價”
《科創板日報》11月2日訊(記者 徐紅)“這是一款創新的複方製劑,一片雙效,可以很好地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我們現在這個報價已經很有誠意。”
在今年的醫保談判現場,《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原本半個小時結束的談判,醫保方和企業就是在這樣一來一回的磋商中,歷時一個多小時,最終纔有了一個圓滿的結果。
一個藥品能夠順利闖入醫保,離不開談判雙方的共同努力!
2018年國家醫保局正式成立以後,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進入了“一年一調”的常態化管理,越來越多的好藥、創新藥被納入醫保。然而,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疊加醫療費用持續增長,醫保基金的支付壓力又是客觀存在的。
因此,如何確保基金的每一分錢都能花在刀刃上,以一個合理的價格將適宜的好藥納入,讓患者有更多的受益,同時又能讓企業和醫藥創新得到比較好的發展,成爲今年醫保國談最重要的風向之一。
▌一款好藥如何走上談判桌
受國內創新藥研發和上市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響,申報今年醫保談判的藥品數量創下了近三年來最高,達到574個。最終,有162個通用名藥品確認參加談判/競價,數量較上一年進一步有所增加。
一個藥品有沒有資格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以什麼樣的價格納入才合適,一般而言需要一路“過關斬將”,經過形式審查、專家評審、專家測算等多個環節的層層篩選和價值認定。
經過六年的探索實踐,國家醫保局就此已經形成一套科學完善的價格發現及定價機制。比如,針對一款談判藥品的價值判斷,會全面地參考多個不同指標,包括臨牀價值、社會價值、市場競爭情況等。
據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此前解釋,臨牀價值由藥品天然屬性決定,包括安全性、有效性、依從性以及藥學特性等;社會價值主要是看一個藥物是否解決了未滿足的臨牀需求,改寫治療難題,填補治療空白,比如從無法治癒變得可以治癒,從終身治療變成一次性治療;競爭方面,現有及後續同類產品市場格局,是否是FIC/BIC、專利期情況等,都是醫保和藥企進行價格談判的考慮。
在測算環節,國家醫保局會組織醫保管理、藥物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分別重點從職工/居民醫保基金影響和藥物經濟學評價等方面,對擬談判/競價藥品開展測算,從而形成一個談判底價,也就是俗稱的“信封價”。企業最終的報價不能高於“信封價”纔算談判成功。
“醫保談判的根本是追求價格的合理性,就是準確地發現一個藥品的價值,並且讓它的價格與價值相匹配。”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每一年的國談中,創新藥的准入都是重中之重。從國家醫保局此前發佈的數據來看,醫保基金對創新藥的支出持續有增加,從2019年的59.4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481.89億元,四年間增長了超過7倍。
近年來,創新藥進入國家醫保的難度也在不斷降低,包括建立每年一調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調整週期從原來最長8年縮短到現在的1年,都可以大大縮短創新藥進入醫保的時間。去年,針對續約和競價規則,國家醫保局又做出了進一步的更新和完善,給予創新藥和一些國談“老藥”更多的政策傾斜。
就今年而言,因爲談判前夕業界流出"談判藥品專家過評率不足50%"的傳聞,曾一度引發醫保是不是將降低創新支持力度的市場擔憂。
來自國內某頭部藥企、已經經歷過多場國談的羅平(化名)對此有着不一樣的看法。他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真的創新並不懼怕“火煉”,像其所在企業,今年申報的談判品種依然全部過審,與往年相比並無二致。
不過,隨着醫保局定價機制越來越科學,羅平也能感受到醫保談判“收緊”的一面。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就是因爲在預談判環節感覺可能會有一定的降價壓力,企業才主動放棄了一款藥品的談判。
▌談判難度持續走低
據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稱,對比去年,今年的醫保談判藥品品種,以及談判的形式和程序均相差不大。162個通用名藥品中不僅有高血壓、糖尿病等老百姓常用藥,也有價格比較昂貴的腫瘤藥、罕見病用藥。
流程方面,在三天半的時間裡,這162個通用名藥品集中完成談判/競價,每天上午、下午各25個藥品。
國家醫保局隨機抽取25位來自各地醫保部門的談判專家,代表醫保方與企業展開談判。25位談判專家被平均分成5組,每組5人,其中1人擔任談判組長。
據悉,爲了進一步保證談判的公平公正,直至談判開始前的最後一刻,這25位談判專家纔會通過隨機“盲抽”,完成現場分組。也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他們纔會被告知自己將參與哪個藥品的談判。
六年來,國家醫保局一直在動態調整和優化相關的程序規則,不僅簡化談判程序,減輕企業談判負擔,更重要的是,還讓藥品價格變得更可預期,由此降低企業談判難度,提高談判成功率。
“比如,在談判前的‘預談判’環節,國家醫保局會給予參加談判企業和專家之間充分溝通的機會。溝通的目的其實就是讓你知道你的產品好壞在哪裡。這樣,企業在後期對談判也能做到心裡有底。”就國談細節,有參與了去年談判的企業這樣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稱。
在2023年,醫保談判規則還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在談判過程中,如果企業報價踩進醫保方談判底價的115%,談判組專家就會告知。而以前因爲沒有這樣的提示,企業很容易降價“過度”。
“企業一共有兩次確認報價的機會,如果確認的報價低於信封價的115%,那麼就進入磋商環節;如果兩次報價都高於信封價的115%,則談判終止。”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價格雖然已經低於信封價的115%,但還有點危險。”
“你們可以再次報價。我們不是說要(把價格)壓得很低,我們也希望你們能夠創新發展。”
在今年的醫保談判現場,《科創板日報》記者看到,這樣的價格提示不僅已經成爲一項固定程序,談判專家甚至還會給予額外的提點,大大減輕了企業的降價壓力。
其中,有一家本土的創新藥企,在今年攜重磅1類創新藥進場參與談判,經多輪磋商後,最終以一個較有優勢的價格獲得了進入醫保的資格。
“真的非常感謝國家醫保局組織了這一場談判,給我們這樣的企業很好的准入機會,讓我們的產品可以惠及更多患者。”談判結果公佈的那一刻,企業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