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家庭老化、受虐失依兒少等嘸人 家扶發「SOS求救」
賴怡良(右二)、馮慧美(左二)夫婦擔任寄養家庭已15年,當了16個孩子的爸媽。(張毓翎攝)
北臺南家扶中心表揚榮退的寄家。(張毓翎攝)
北臺南家扶中心表揚榮退的寄家。(張毓翎攝)
老化是寄養家庭最大缺口之一,北臺南家扶中心近5年來,努力招募到15戶寄養家庭,但有達27戶因屆齡退休或生涯規劃、照顧負荷而離開行列的寄家,寄家也從最高58戶驟降到43戶,每月近8名受虐失依兒少被迫等待或安置到機構。新血難招募,北臺南家扶中心發出「SOS求救」,13日除表揚2戶甫退休的寄家,也呼籲更多新血加入。
北臺南家扶中心表示,以前需要寄養家庭服務的孩子,大多是原生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經濟能力無法照顧,孩子家庭背景都比較單純;不過,近幾年他們觀察到受虐失依的兒少,年齡有下降趨勢,且較多過去處在暴力的環境下,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現象,各項能力與同齡孩子比起來較落後,使得一些想加入寄家的父母會躊躇不前。
「通常前3年是關鍵期。」北臺南家扶中心提到,一開始孩子到寄養家庭時,寄家都是全心全意,想好好照顧、關愛,但得來的,可能卻是孩子頂嘴、不理不睬或不斷挑戰寄家的教養尺度,寄家不免難過或失望,有的會因此而打退堂鼓,其實大多數只要撐到第3年,如果還能支持下去,就有很大的機會做得長長久久。
賴怡良、馮慧美夫婦擔任寄養家庭已15年,當了16個孩子的爸媽,照顧的兒少以青少年階段居多;馮慧美回憶第1個孩子剛進來時只有小二,之後其他15個孩子,最小的年僅4歲,每個孩子的差異性都不同,她坦言「一開始的磨合期最困難」,後來相處久了、建立信任感,內心的戒心或疙瘩會慢慢不見,有些孩子返回原生家庭後,還會寫信問候,讓她覺得溫馨感動。
北臺南家扶主任莊淑惠說,申請寄養家庭資格,爲結婚超過2年(單親亦可)、身心健康、具國中以上學歷、年齡25至60歲、收入穩定且有足夠空間的家庭。家扶原訂於5月15日在永康服務處辦理寄養家庭招募說明會,因應防疫政策,改爲提出申請後社工到府說明,意者請洽寄養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