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險資500億私募基金之後,AMC與券商帶着600億資管計劃來了

繼險資成立500億元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後,AMC(資產管理公司)與券商也有望通過設立資管計劃爲市場帶來600億元增量資金。

2月28日,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原中國華融)發佈公告稱,公司委託中信建投設立單一資產管理計劃(下稱“中信建投資管計劃”)開展投資的決議案,在202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全票審議通過。同日,中國中信金融資產與中信建投、中信銀行就設立單一資產管理計劃簽署了資產管理合同,當日起生效。

這也是近期中國中信金融資產與券商成立的第二支單一資管計劃,此前1月26日,公司委託中信證券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信證券資管”)設立單一資產管理計劃(下稱“中信證券資管計劃”)開展投資的決議案獲得股東大會批准。公開資料顯示,中信證券資管由中信證券全資控股。

對於資管計劃設立背景,綜合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在1月8日和2月6日臨時股東大會通知提法,資管計劃是爲充分發揮中信集團協同優勢,提升投資風險管控能力,強化投資專業能力支撐,遵照市場化、法制化原則,由中信證券資管、中信建投分別組建專業資產管理團隊,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和要求,針對境內外市場的上市公司優質資產(包括但不限於債券、股票等)進行投資。

兩支資管計劃委託資金規模分別不超過400億元(含),兩支合計不超過600億元,由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分批分期出資,投資期限均爲3年,可提前結束。中國中信金融資產是單一委託人、唯一受益人。

中信證券資管、中信建投作爲管理人,擇時擇機開展投資,進行主動管理,僅按照0.1%/年收取管理費,無後端分成。中信銀行作爲託管人,按照0.01%/年收取託管費。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上述兩支資管計劃與近期剛剛成立的險資私募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可爲市場帶來可觀的長期增量資金。

去年11月末,新華保險與中國人壽宣佈將合資設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二者分別出資250億元,存續期限爲10年,由二者控股子公司新華資產、國壽資產分別出資500萬元,共同發起設立基金管理人公司國豐興華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暫定名,下稱“國豐興華”),擔任私募基金管理人。

當時新華保險表示,設立私募基金公司旨在進一步增加符合公司投資策略的長期投資資產,優化保險資金資產負債匹配,提高資金使用率。中國人壽方面則表示,該基金擬投資於公司治理良好、經營運作穩健的優質上市公司股票,按照市場化原則進行投資運作,根據市場形勢把握建倉時機,動態優化策略。

目前,上述合資私募基金——鴻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已經火速落地。在2月27日新華保險召開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申請投資試點基金的議案》之後,次日鴻鵠志遠(上海)私募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就正式宣佈成立。管理人國豐興華於2023年末成立,今年1月完成登記。

天眼查資料顯示,鴻鵠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以私募基金從事股權投資、投資管理、資產管理等活動,須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完成登記備案後方可從事經營活動。

不同於此前險企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鴻鵠基金是我國保險公司直接投資的首個私募證券基金。此前多位業內人士曾對第一財經表示,相比保險機構直接投資,通過合資設立私募證券基金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險資加大股票配置比例的擔憂,包括權益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利潤表大起大落,最低資本佔用增加削弱償付能力,以及個股集中度限制等,具有較強的可複製性。

業內普遍認爲,這一時點成立鴻鵠基金,意在響應監管對於長期資金入市的號召,向市場釋放積極信號,具有較強的可複製性。對於此次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出資成立兩支資管計劃,一位券商非銀分析師告訴記者,AMC有資金,券商有專業投資能力,這次通過資管計劃實現長期資金入市的模式,規格更高。

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前身爲中國華融,在今年1月26日剛剛完成掛牌更名。中國華融成立於1999年11月1日,是爲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主要業務包括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業務,以及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是公司的核心業務,涵蓋“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四大業務功能。2012年9月28日,中國華融整體改製爲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在陸續完成股份制改革並形成各自的經營模式後,幾大AMC也在不斷擴大板塊佈局的過程中逐漸偏離不良資產主業,由此積累了不少風險。近年來,行業正在“迴歸主業”的監管要求下加速整改。隨着中信集團入駐,中國華融的經營也逐漸回到正軌。

2021年,中國華融通過420億元引戰增資,大股東由財政部易主中信集團(相關股權權益變動於2023年3月正式完成),管理層“大換血”。期間通過出讓旗下金融牌照子公司,加速機構瘦身。截至去年年中,公司總資產爲9349.68億元。

盈利方面,根據公司1月22日披露的盈利預告,中國華融2023年預計實現歸母淨利潤10億~20億元,成功扭虧。此前繼2020年千億虧損、2021年艱難扭虧之後,中國華融在2022年上半年再次陷入虧損。從收入構成來看,公司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主要爲國際業務和其他業務,去年上半年收入由負轉正達到11.8億元,稅前虧損90.53億元。

相比有新股東中信集團協同支持的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其他幾家全國性AMC短期內能否復刻這一模式,還有待觀察。據第一財經此前瞭解,繼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劃入中信集團並於近日完成更名後,中國信達、東方資產、長城資產併入中投公司的消息也得到進一步確認,但具體方案落地可能還需要時間(詳見報道《華融易主中信集團後,信達、東方、長城將劃入中投,方案或年內落定》)。

進入2024年,受到“國家隊”陸續出手,監管部門通過爲槓桿資金釋壓、打擊造假和惡意做空等多維度釋放積極信號的舉措提振,A股市場迎來一波震盪反彈行情。尤其龍年開年,由新任證監會主席吳清“坐鎮”,證監會接連召開多場座談會,“問計”市場各方的同時,及時迴應市場關切問題,持續向市場傳遞出積極信號。

低估值加上對我國經濟向好、企業盈利預期樂觀,市場上多數機構對A股持有長期看好態度。3月首日,A股迎來開門紅,連續4個交易日成交額超過萬億元。回顧本週,滬指累漲0.74%、深成指漲4.03%、創業板指漲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