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監管加碼“衝擊波”:超百家企業或臨現場檢查 11家候場未盈利企業將受衝擊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楊坪 深圳報道
“走一步看一步。”在證監會315 新政發佈後,滬上一名擬 IPO 企業人士對記者說道。
隨着證監會315政策規則落地,監管層反覆強調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IPO審覈收緊已成行業共識。
其中,加碼的現場檢查舉措、從嚴審覈未盈利企業,以及對業績下滑的嚴格監管,更是被認爲是監管利器。
可以預計的是,隨着監管層的雷霆組合行動的落地,擬IPO企業的上市之路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約147 家企業或面臨現場檢查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明確,“加大對擬上市企業的隨機抽取和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力度,大幅提升現場檢查比例”,“有力震懾財務造假。”
同日,證監會出臺新修訂的《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落實“申報即擔責”,加大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覆蓋面,明確檢查期間撤回申請不影響檢查實施,強化證監會註冊部門在現場檢查中的統籌協調及指導地位等。
相較此前“撤回就不檢查了”,現在明確檢查期間撤回申請不影響檢查實施,顯示了監管層追查到底的決心。
值得關注的是,監管層透露,現場檢查覆蓋率不低於擬上市企業的1/3。
根據規則,參加隨機抽取的企業由證監會註冊部門彙總的所有未經上市委會議審議且未參與過隨機抽取的首發企業構成。
截至 3 月 17 日晚,IPO 在審企業合計625 家,其中已受理但未上會的企業441 家。如果按照三分之一的比例測算,預計現場檢查的企業數量將達到 147 家。
在審覈要點端,《意見》強調,要嚴禁以“圈錢”爲目的盲目謀求上市、過度融資;嚴審“僞科技”、突擊衝業績等問題,對財務造假、虛假陳述、粉飾包裝等行爲須及時依法嚴肅追責;嚴密關注擬上市企業是否存在上市前突擊“清倉式”分紅等情形。
這也就意味着,過度融資、“清倉式”分紅、“僞”科技、“突擊衝業績”、虛假陳述等會成爲監管層嚴查的領域。
以過度融資爲例,此前就有不少擬IPO企業因爲一邊“買理財”、一邊融資,“大額融資用於補流”等遭到市場質疑。
在審企業中,2023 年 6 月申報滬市主板上市的天富龍,計劃募資10.90億元,其中,3億元補充流動資金。而截至2022年底,公司賬上還躺着6.57億元,債務僅0.66億元。
2024 年 2 月提交註冊的深市擬上市公司綠聯科技,計劃募資15.04 億元,其中 4.5 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佔比近三成。在2019年至2022年的四年間,綠聯科技總計向股東發放了4.49億元的現金分紅,與其補流金額相當。
除此之外,清倉式分紅也一直是監管關注的焦點。
3 月 15 日,終止 IPO 的敏達股份,被市場稱爲“擋在了槍口上”。其2019年-2021年扣非淨利潤合計34427.21萬元,而這三年合計現金分紅35937.29萬元,3年現金分紅總額是相應3年扣非淨利潤總和的1.044倍。
事實上,早前就曾有大量公司被問詢連續大額分紅的合理性,募資補流的必要性。佰源裝備、海灣化學、鮮活飲品,報告期內的分紅額甚至超過了擬募集的資金總額,其比例分別是131.51%、110.22%、109.14%。
2023 年,南高峰、福華化學、浙江國祥、沃得農機、大洋世家等一衆公司因此選擇撤回材料,終止IPO。
闖關成功業績仍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強調,會研究要求擬上市企業的有關股東在招股說明書中承諾,上市後三年內業績出現大幅下滑的,採取延長股份鎖定期等措施。
3 月中旬,國光電氣、思科瑞、超越科技、華是科技等 5 家上市公司董事長被留置,而這五家公司均爲註冊制後登陸科創板或創業板的公司,且無一例外出現業績變臉。
較典型如從事工業危險廢物處置的超越科技,2021年8月在創業板上市,上市首年歸母淨利潤即下滑39.49%,此後連年虧損。2022年虧損2,162.56萬元,2023年預計虧損1.05億到1.37億元。
不過,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部分順利通過現場檢查併成功上市的企業中,也出現了上市後三年內業績大幅下滑的情況。
較典型的如禽類屠宰及加工企業益客食品和中高端分散染料企業福萊蒽特,二者分別於2020 年 3 月和 2020 年 8 月被抽中現場檢查,2022 年 1 月和 2021年10 月成功上市,但上市後均出現業績大幅下滑。
其中益客食品2019年至 2021 年分別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別爲3.63億元、1.25 億元和1.05 億元。但上市當年,公司在營收增長的同時,業績卻創出了新低,2022 年,公司扣非淨利潤分別3256.83萬元,不足上市前一年的三成。
2023 年,益客食品業績更是淪爲虧損狀態,由於市場競爭激烈以及計提減值損失,公司預計扣非淨利潤虧損1.65 億元至 1.95 億元。
福萊蒽特2019 年至 2021 年扣非淨利潤分別爲2.93 億元、1.87 億元和1.70 億元,也呈現出業績緩慢下滑態勢。上市後的第二年(2022 年),公司業績出現暴跌,扣非淨利潤僅爲3857.98萬元,僅爲 2021 年的兩成。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扣非淨利潤也只有4,738.07億元,同比下滑31.10%。
對此,資深市場觀察人士認爲,擬IPO企業在審期間的財務數據,是歷史業績,現場檢查只能解決歷史數據的真實性問題,但不能完全解決未來數據的成長性問題。不過,大幅提高擬IPO現場檢查比例的確是能起到敲山震虎、殺雞儆猴的效果。
11家未盈利企業或受衝擊
3 月 15 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證監會副主席李超還強調,將“研究提高上市標準,從嚴審覈未盈利企業”。
這也就意味着,採取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申報在審,以及意向企業,迎來新變數。
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指出,從實踐看,科技企業發展可能會有一個未盈利階段,這並不一定意味着這些企業持續經營能力差。一些優質的科技企業可以通過上市更好更快成長,但絕不能是那些拼湊技術的“僞科技”企業,“對此,我們將就未盈利企業的科技成色徵求行業相關部門意見,更好統籌支持科技發展和保護投資者利益。”
事實上,自2022 年大量未盈利企業破發之後,監管層對於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申報的未盈利企業,審覈就已愈發謹慎。
2023 年以來,在使用第五套標準申報上市的企業中,力品藥業、韜略生物、華昊中天、華脈泰科等5家企業密集終止了IPO進程。
截至目前,以第五套標準提交上市申請並處於在審排隊階段的僅剩11家企業,分別是新通藥物、軒竹生物、恆潤達生、思哲睿、禾元生物、北芯生命、鍵嘉醫療、錦江電子、艾柯醫療、必貝特、善康醫藥。
其中,報告期內無收入的軒竹生物,自2023 年 3 月8 日上會被“暫緩審議”後,一直沒有下一步進展。期間,公司曾短暫因“更新財報數據”導致“中止審覈”,後於2023年 9 月30日恢復。
其他在審企業也都停滯不前。新通藥物2023年 4 月拿到證監會批文,但至今沒有完成發行上市,從 2021 年12 月 6 日獲受理至今,新通藥物已排隊兩年有餘;必貝特、思哲睿分別於2023 年 1 月11 日、 2023 年 6 月1 日過會,2023 年6 月 1 日、2023 年6 月 25 日提交註冊,均距今已半年有餘,始終未迎來下一步進展。
按第五套標準成功上市的21家企業,處境也難言樂觀。2022年僅有5家盈利,其餘的16家均呈虧損狀態。同時,還有9家企業在淨利潤爲負的情況下,營收低於1億元。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爲,第五套標準本就不是普適的,是給明星項目留着的口子。大量所謂的符合第五套標準公司,其實還沒發展到適合成爲上市公司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