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崇拜:古裝影視那些膚淺的模仿,爲何總能獲得追捧?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前幾天和同事聊八卦的時候,忽然想到了那幾則八卦都很符合一個詞——貨物崇拜。

“貨物崇拜”算是不怎麼正式的人類學詞彙,源自於人們觀察到的與世隔絕的土著人將外來先進科技物品當作神祇般崇拜的行爲。如果僅是如此,大約就是個將外星人當作神仙膜拜的地球本土版本而已。真正使“貨物崇拜”引人深思的是,當這些先進世界的歐美船隻、飛機離開這些與世隔絕的島嶼時,土著人開始仿製這些產品,並發展出一套模仿的儀式,比如用木頭仿造電塔、用火把點亮跑道,希冀通過這些儀式重新將“貨物”召回。

所以,“貨物崇拜”也常常用來指膚淺地理解、拙劣地模仿外部表層,而不瞭解其實質的行爲。其結果更是可想而知,“當人們沒有真正理解他們所做的事情時,不太可能得到他們所尋求的結果”。類似的現象發生在很多地方,比如成功學大行其道的時候,人們熱衷於閱讀名人傳記,模仿成功人士的行爲和經歷,以期望獲得類似的財富和威望;又比如互聯網造就一個個巨頭的時候,許多科技創業公司也熱衷於模仿巨頭們的取名方式、網絡用語習慣,彷彿這樣也能獲得同樣的爆發式成功。

這個問題放在影視創作上同樣如此,尤其在這個古代背景(包括歷史、架空、仙魔等)都非常需要文化背書的時候。因爲創作者和宣傳者都十分強調自己是非常符合歷史的,至少也得是碎片式與某件文物、某項非遺發生過正向聯繫的,但實際上他們大多都陷入在“貨物崇拜”之中。

不過影視創作的“貨物崇拜”,我覺得可以分成這樣兩種:

一種是先發生了創作,而後產生了“需求”,就像《》裡那樣,將一些木已成舟的物料拿出來冠以非遺傳承之名。這個看似很難,其實非常簡單,因爲非遺大多數是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習俗,古裝題材裡天然就會和這些發生關聯,隨便加上一些文案修飾便就十足似個非遺傳教士了。因爲表層是後加的文案修飾,當然是難以追溯根本的。

一種是創作之初便有意識地希望汲取一些文化基因,但由於水平不足、取向不明等種種原因只撇取了表層浮沫,比如《》。其實近期的電影《封神》也屬於此列,尤其是當主創們紛紛站出來訴說自己當年的準備工作和創作理念的時候,就越來越有那味了。一開始影響《封神三部曲》上映前和上映初期口碑的服化道和風問題,也在票房破22億元、網絡自來水成軍的時候,導演烏爾善站出來唱了一波耳朵都快聽出繭的陳年老調之日本都是學我們的。

現代和服是否與中國古代服飾有關係、是怎樣的關係,之前在《》《》裡已經談過了,這裡就不多囉嗦了。但不管是否有關,都不是影視古裝模仿日本文化的理由。從本文所說的“貨物崇拜”角度出發,這些人秉持着日本文化繼承或延續中國古代文化的理念,然後通過仿造日本文化物品的方式來企圖“召回”中國古代文化,就像土著人搭建金屬鳥、木頭塔模仿飛機起落以期待可以“召回”曾經那些來自科技世界的貨物。

“貨物崇拜”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其一是對外部文化的迷戀,或者說是被外部主導的價值體系,儘管他們自己本身可能並不一定有這樣的自覺。

本號聊過的案例如《》。設計師黃文英憑藉本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獎,他在《光影明迷此曾在》裡寫道“一直希望能通過旅行,試圖去遇見來自唐代的第一手文物。尤其期盼能去那些曾影響唐文化或曾受唐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度”“旅行的當下所接觸的不見得與唐代風尚有任何淵源,但重點是讓自己置身於異世界的情境之中,並保有探尋異文化的眼界”。很顯然,她是矛盾的,她一邊覺得可以通過旅行其他國家而獲得“唐文化”的資料和氛圍,一邊又覺得旅行所得並非都是自己所期待的答案,但她所有的矛盾都又化解於“異文化”之中。

其二是不涉及實質的模仿和嘗試性的建造,這也是“貨物模仿”的例子往往與仿造、複製大不相同的原因。

本號聊過的案例如《》。於正在微博上曬齣戲服時疊加了非遺“純手工刺繡”與文物雙重背書,看似這並不應該是一個拙劣的淺層次的模仿,就像《》評論區有問網友說的“葉錦添會比你不懂?上萬人的團隊,上千的非遺傳承人蔘與,投資30億的人會不懂?”,然而結果就真的是“不懂”。於正的戲服在視頻裡動起來時,就暴露了服裝結構完全與文物不相符,因爲設計師是用自己過往經驗和知識儲備去理解並嘗試創建戲服的,而沒有從實質中系統地去學習與瞭解。於正微博裡的“用心程度”和那個網友的多少人蔘與、多大的投資,只是構成這場“貨物崇拜”儀式的表象,用紫檀木仿造的燈塔和用雜木仿造的燈塔同樣無法召來科技世界的貨船,因爲弄錯的部分從來就不是造塔的材料。

古裝影視的淺層模仿往往來自於他們總是止步於視覺的觀察和建造,但在宣傳上又總是迷戀十分宏大的理念和價值。

李格爾將文物的價值分爲紀念價值與現時價值(李格爾生活於19世紀,部分名詞可能與當下不同),又將“紀念價值”分成了歲月賦予的“年代價值”、研究者賦予的“歷史價值”、製作者“有意而爲的紀念價值”,將“現時價值”分成滿足當代物質需求的“使用價值”和滿足當代思想需求的“藝術價值”。影視服化道其實就是在這些彼此拉扯、彼此矛盾的價值之間做平衡。

它所演繹的是“古物”,需要有歲月自然流失的痕跡;它也應當有個“文物”的參考,記錄着特定的歷史信息。但對於影視而言,它是劇中時代的物品,所以它又應當完整展現當時的技藝;它是當代觀衆欣賞的對象,需要符合當代的審美取向。這些本來就已經難以協調整合,無奈影視服化道又往往功力不濟,近年相對常見又討巧的做法便是,使用低飽和色彩來營造古樸氛圍,模仿某個文物外形以達成歷史背書,加入非遺元素以豐富生產場景,然後用宣傳、二創、控評等方式粉飾美學走向。

最後一項我一定要拿出來說一下,因爲我常常討論影視遭遇過各種各樣的情況。尤其有些人也不看文章就幻想一個靶子出來打,反正不誇的就是黑子了。就拿最近的《》來說吧,文章從標題到內容說的都是電影美學架構世界觀的事兒,但依然有一些人說你爲什麼要求電影必須按照歷史拍?搞得我都快叛逆了,想真的給《封神第一部》寫篇歷史考(吐)據(槽)向的文章了。

粉絲(指的是某類人,而非某部作品或某個明星的特定粉絲羣體)相比觀衆,好惡是很情緒化的,他們是很難理解人們觀看影視的時候對於角色、表演、劇本、美學等等做出分離乃至背離的評價。粉絲的態度是多米諾骨牌式的,只要推倒喜或惡的第一塊牌,後續其他的方方面面粉絲們都會參照第一塊牌倒下時的態度。就好比豆瓣評分9.4的《琅琊榜》,有人因爲劇情而喜愛,有人因爲角色而喜愛,有人因爲表演而喜愛,當這第一塊“喜愛”之牌倒下後,許多粉絲就會順着誇讚劇中的謀略描寫精妙、服飾設計考究了。

所以,儘管現代的審美觀是多元的、是易變的,但也是容易被引導的、容易創造出沉默螺旋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指出,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比較不會表達出來,因爲害怕被多數的一方報復或孤立)。相比之下,色彩色調、文物參照、非遺背書等等是相對容易操作,但也容易引起爭論(吐槽和反黑,質疑和反嗆)。

就比如我說我想真的寫一篇關於電影《封神第一部》的歷史考據向的文章,粉絲們就一定會拿人民網、CCTV某、央視新聞等等藍V發過的內容來質疑“你算什麼東西”。這就得引出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從“貨物崇拜”一詞從衍生的“貨物崇拜科學”了,一種僞科學的研究方法,總是優先考慮證實假設而非限制、反駁假設的做法。

當然,影視所做尚不到科學的高度,但我們可以拿來類比一下。比如江西省博物館的獸面紋青銅胄,出於新干商代大墓。只要稍微看過一點點商代文物就不難看出電影裡質子旅頭盔設計參照了這件文物,沒啥原因,就是這種只出了這一件,造型又有點小特別。但在“貨物崇拜科學”之下,粉絲評論便是“細節見誠意”“這也太還原了”“這個頭盔和開場的一模一樣”。這要是能算一樣,前面的於正就是我國文物複製天花板了。

正是由於粉絲優先假設影片之中的服裝道具是“服飾設計細節滿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電影官方轉發語)”,便傾向於證明這個論點,而非質疑或反駁。粉絲們也不具備相關知識儲備,只能從“用了兩年時間到全國各地博物館採集材料,我看採訪的時候都驚了”“主創團隊到全國四五十個博物館去了解商朝歷史,滿滿的對藝術的尊重”等方面來說服自己。

反過來說,要破除“貨物崇拜”其實是很難的,因爲人類幾乎是天性使然地迷戀儀式化的表層性的模仿,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時期以及人類個體的不同年齡段也有許多因此獲利的範例,並且淺層的模仿也可以達到消耗焦慮、安撫壓力的作用。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然而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假裝自己“知道”,那些“假裝知識”裡只有一部分會變成“真實知識”,尤其是在告別了求學的年紀後,我們就需要更大的自覺和自知去揭開“貨物崇拜”的面紗。

每當這個環節就會有人說,儘管影視有錯誤但他們至少讓很多人如何如何了,“我瞭解這些(文物)的契機是因爲《封神第一部》功德無量啊”。這樣的話術,我不知道他們自己是否相信,但我所見過的幾乎沒有,他們只是假裝知道了更多東西,比如知道了江西省博物館有個青銅胄,但很多的信息可能等《封神三部曲》全部上映都沒有多一步的瞭解。就像之前週年寫過的標題那樣,知識能拯救的,只有願意學習的人!

想起零幾年的時候,穿越小說非常流行,討論度也很高。率先出現的是歷史類的穿越小說,可以讓讀者跟着主角從歷史的旁觀者成爲親歷者,有強烈的帶入感,以及古今交錯帶來的獨特趣味。但這類小說對於作者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對設定的歷史背景既有全景式的瞭解也有細節上的刻畫,所以糾錯和科普也就隨之而來。像是爲了給這些作者和讀者出一份古代說明書一般,“穿越指南”類的科普書籍也隨之誕生。比起一般斷代史型的學術讀物,“穿越指南”會更通俗、也更趣味,有的做情景模擬,有的做古代報刊,形式多樣。

但真正從穿越小說讀者轉變成爲穿越指南讀者的人其實並不多,穿越小說也在接下來發展出更多類型以規避歷史穿越帶來的阻礙。穿越指南從穿越小說的副產物,成爲了單純的科普讀物,視角也偏愛帝王貴胄、婚戀吃玩的穿越小說衍生題材向市井百態傾斜。就比如本文推薦的書籍《大宋穿越指南》,所描寫的就是大宋小人物的故事。

大宋穿越指南

從一些角度上來說已經和很多“穿越指南”大不相同了,但通過真實的歷史細節虛構人物故事這點反而意外地契合“穿越”這個母題。我覺得,把它作爲一份大宋生活的人間百態錄觀看更爲合適一些。

雖然是爲了推書這一碟醋,包了本文這一整盤餃子,但也是看這本書時的一些感受。爲了讓大家親近歷史、更熱愛歷史,也更愉悅地瞭解歷史,出版物差不多算是窮盡“花招”了。就像博物館官博們帶影視話題發微博,除了小編們kpi的需求,也是希望宣傳與科普,而不是讓粉絲眼中的站隊“能得到博物館蓋章認可說明是真的非常嚴謹了”或反黑“謝謝央媽科普支持,前期真的是被黑太慘了”。

總之,誠信對待知識,更要誠心對待自己所愛。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