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國調研行】南繁智變:從會育種到“慧”育種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我國70%的農作物新品種都經過這裡培育走出。記者在這裡採訪時發現,很多非農專業的跨學科年輕人正在給種業創新帶來不一樣的活力。來看今天(3月15日)的《活力中國調研行》。

在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夜深人靜的時候,一處緩慢移動的光點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這塊試驗田裡正在培育84個品種的玉米樣本,以前採集試驗數據,需要科研團隊到田裡一株一株測量。用上新裝備批量化採集後,繁育一個新品種的週期就可以從10年縮短到4年。

如今,帶着幾箱子新裝備去更多試驗田轉一轉也成爲科研團隊的日常。

不僅裝備提檔升級,一些新學科、新技術也正爲育種提速。

這是一個坐在辦公室裡用計算機參與育種的團隊,他們花了一年多時間給AI喂入海量玉米病蟲害數據,並不斷訓練校正,最終得到了一個可以自主學習並通曉玉米各類病蟲害的AI模型。現在這個模型被部署到AR眼鏡中,成爲專家育種的利器。

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裡,記者看到,機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應用,不少代表着前沿技術的詞彙出現在育種團隊和項目的名字中。

這些年齡在25歲到28歲的青年人才,操作數據、研究裝備,給育種專家打配合,提供服務,已經成爲種業創新團隊的主力。

如今,隨着"南繁硅谷"建設,一批科研平臺和創新主體正加速集聚。已有24家科研院校入駐南繁科技城,先後設立8個院士工作站和2個院士創新中心,引進高層次人才1300多人。農業新質生產力讓南繁澎湃着種業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