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 互聯網誕生
編者按:互聯網發展到現在,已經走過了40年,時間雖然很短,但發展速度卻非常快、對社會的變革意義也非常巨大。或許正因爲發展太快,關於互聯網起源的謎團也很多,首先當然就是互聯網到底是何時誕生的呢?
互聯網誕生於1969年,具體生日日期卻有兩大派別:“9月2日派”認爲克蘭羅克(L.Kleinrock)教授實現了兩部電腦的連接,即阿帕網的誕生;而“10月29日派”則強調只有兩臺主機之間實現了通訊,纔算是互聯網的真正“生日”,我們認同後者。
因特網起源於阿帕網,阿帕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第一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節點的連通,實現了分組交換網絡的遠程通訊,纔是互聯網正式誕生的標誌,當時準確的時間是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
以下是《電腦報》在2000年4月17日的一篇文章,回憶了1969年10月29日互聯網是如何一步一步誕生的:
經天緯地的互聯網絡,究竟誕生於哪一刻?業界歷來有不同的說詞。
1999年9月3日,中國首屆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拉開序幕。有媒體報導說,這是爲了紀念互聯網絡誕生30週年。據說在1969年9月3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雷納德·克蘭羅克(L.Kleinrock)教授實驗室內,兩部電腦成功地由一條5米長的電纜接駁並互通數據,在場大約只有20來人,這天就被視爲網絡網骨幹網絡誕生的日子。
若僅根據兩部電腦在實驗室內互聯的資料,便斷言互聯網絡誕生未免使人產生疑惑。要知道,麻省理工學院(MIT)林肯實驗室的拉里·羅伯茨(L.Roberts),在他尚未成爲“阿帕網之父”前,就曾經主持過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遠程聯網實驗。他成功地將MIT一臺TX-2小型電腦,以電話線傳輸和聲音調製方式,連接到千里之外的加州聖莫尼卡,與另一臺Q-32大型機實現了遠程通訊,時間是1965年10月,只不過沒有采用分組交換技術。正是這次成功的嘗試,羅伯茨才被調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署(ARPA),主持阿帕網(ARPANet)聯網項目,從而催生了互聯網絡。
上述判斷的線索還是正確的:因特網起源於阿帕網,阿帕網UCLA第一節點與斯坦福研究院(SRI)第二節點的連通,實現了分組交換技術(又稱包切換)的遠程通訊,纔是互聯網絡正式誕生的標誌。UCLA聯網實驗的主持者正是克蘭羅克教授,不過,準確的時間是1969年10月29日22點30分。這一過程充滿了傳奇彩色,有許多鮮爲人知的軼聞趣事。
組織互聯網誕生實驗的加州大學教授雷納德·克蘭羅克(L.Kleinrock)
克蘭羅克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系教授、著名的網絡先驅人物。他早年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獲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出版過6部著作並發表200多篇關於網絡通訊的論文。事實上,克蘭羅克甚至比蘭德公司科學家保羅·巴蘭(P.Baran)和英國學者唐納德·戴維斯(D.Davies)等人,都更早提出分組交換的理論。1961年他發表第一篇論文《大型通訊網絡的信息流》,1964年他出版第一部著作《通訊網絡》,都涉及到分組交換概念。他原也在MIT林肯實驗室工作,是拉里·羅伯茨的摯友和網絡技術的啓蒙老師。羅伯茨把阿帕網第一節點選擇在UCLA,與克蘭羅克博士在那裡主持研究有相當大的關係。
1969年8月30日,由BBN公司製造的第一臺“接口信息處理機”IMP1,在預定日期前2天運抵UCLA。克蘭羅克帶着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生進行安裝和調試。10月初,第二臺IMP2運到阿帕網試驗的第二節點斯坦福研究院(SRI)。
經過數百人一年多時間的緊張研究,阿帕網遠程聯網試驗即將正式實施。
當時IMP1與主機Sigma-7的連接現場
UCLA由IMP1聯接的大型主機叫Sigma-7,與它通訊的SRI大型主機是SDS940。10月29日晚,克蘭羅克教授命令他的研究助理、UCLA大學生查理·克萊恩(C.Kline)坐在IMP1終端前,戴上頭戴式耳機和麥克風,以便通過長途電話隨時與SRI終端操作員保持密切聯繫。
第一次聯網實驗本來計劃輸入“LOGIN”5個字母,最終卻只輸入了“LO”2個字母
據克萊恩回憶,教授讓他首先傳輸的是5個字母——“LOGIN”(登錄),以確認分組交換技術的傳輸效果。根據事前約定,他只需要鍵入“LOG”三字母傳送出去,然後由斯坦福的機器自動產生“IN”,合成爲“LOGIN”登錄。22點30分,他帶着激動不安的心情,在鍵盤上敲入第一個字母“L”,然後對着麥克風喊:“你收到‘L’嗎?”
“是的,我收到了‘L’。”耳機裡傳來SRI操作員的回答。
“你收到O嗎?
“是的,我收到了‘O’,請再傳下一個。”
克萊恩沒有遲疑,繼續鍵入第三個字母“G”。然而,IMP儀表顯示,傳輸系統突然崩潰,通訊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世界上第一次互聯網絡的通訊試驗,僅僅傳送了兩個字母“LO”!但它真真切切標誌着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那一刻到來!由於沒有照相機攝影留念,克萊恩把這一重大事件發生的準確時刻,記錄在他的“IMPLOG”(工作日誌)上,並簽上了自己姓名的縮寫(CSK),作爲互聯網絡誕生永久的歷史見證。
見證首次互聯網連接實驗的工作日誌
克蘭羅克教授幽默地說,根據語音判斷,“LO”可以代表“喂”(Hello),是我們向SRI致意和問候。可業界人士後來卻評論說,“LO”應該是“Loandbehold”(美國習慣用語,意爲:喲,你瞧!),用漢語直譯是“嗨,瞧一瞧,看一看!”,整個一街頭小販的吆喝。
數小時後,系統完全修復,克萊恩不僅傳出了“LOGIN”,而且傳送了其他資料和數據。有趣的是,第一次通過IMP“握手”的兩臺大型主機,卻分別操着不同的“方言”聊天。一臺使用的是ASCII碼,另一臺卻使用着EBCDIC“方言”。幸虧克萊恩大腦裡“儲存”着兩部字符編碼詞典,能快速地把一種“方言”翻譯成另一種。
“願上帝保佑他!”事後,克蘭羅克教授感慨地說。或許,他想起了電報發明者莫爾斯發出的第一份莫爾斯電碼:“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蹟!”
不久後,1969年11月,第三臺IMP3抵達阿帕網第三節點——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CSB);1969年12月,最後一臺供試驗的IMP4在阿帕網第四節點——猶他大學(Utah)安裝成功,基本實現了羅伯茨規劃的設計藍圖。於是,具有4個節點阿帕網(ARPANet)正式啓用,人類社會從此跨進了網絡時代。
爲什麼會有人認定9月2日?
將1969年10月29日確定爲互聯網誕生日有歷史資料作證。然而,美國一些報刊和機構仍然堅持認爲:9月2日纔是確切的“Internet生日”(並非中國媒體宣傳的9月3日)。甚至連最有發言權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阿帕網第一節點,也重申“9月2日誕生”的主張,該校召集的Internet30週年紀念盛典,就選擇在這一天召開。
1999年9月2日,星期四,UCLA往常幽靜的校園裡人聲鼎沸。Korn會議大廳,數以百計的電腦科學家、IT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歡聚一堂,共同慶祝因特網30週年生日。在各大媒體記者們手中鎂光燈的頻頻閃亮中,微軟、Cisco、Intel、AOL等重量級公司要員陸續步入會場。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因特網發展歷程中作出開拓性工作的拉里·羅伯茨、鮑勃·卡恩、文特·塞爾夫和雷納德·克蘭羅克等四位網絡先驅人物,一齊出現在人們面前,似乎標誌着因特網建造者們對9月2日的認同。
會議之後,互聯網絡頓時熱鬧非凡。若干紀念網站的聊天室,成千上萬的人粘上自己的“帖子”,“10月”與“9月”兩大陣營吵吵嚷嚷,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9月派”聲稱,早在UCLA與斯坦福研究院(SRI)兩臺主機對話前,克蘭羅克的確在9月2日成功地登錄阿帕網。“10月派”則譏笑說:即便如此,10月29日前,除克蘭羅克之外,根本沒有任何人在“網上”,他與誰通訊?英國甚至有網民則跳出來充當“第三者”,他強調指出:WWW纔是真正的因特網,其生日應該確定在1990年。言下之意,因特網發明人應該首推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
UCLA教授、現年66歲的雷納德·克蘭羅克當然最有發言權——無論是9月2日還是10月29日,他都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當事人和見證人。然而,克蘭羅克本人也不能確認那種說法最合理。“或許,你可以堅持因特網誕生在其他時間,”克蘭羅克對記者說,“當然,9月2日的說法沒有任何原始記錄,沒有照片,也沒有其他物證。”
但克蘭羅克進一步證實說:“9月2日,我們的確將一臺電腦與一個開關成功地連接起來,實現了電腦與IMP交談,而不是主機與主機交談。”UCLA因特網30週年紀念盛典網站提供的資料也驗證了這個說法:“1969年9月2日,第一臺網絡開關(接口信息處理機IMP)抵達UCLA,這是坎布里奇的BBN公司改造的一臺Honeywell計算機。克蘭羅克領導的項目組將它連接到阿帕網,Bit開始在UCLA大型電腦Sigma-7與IMP之間傳送。”
衆所周知,在網絡與主機之間插入另外的中介電腦IMP是阿帕網成功的關鍵步驟,IMP是InterfaceMessageProcessor的縮寫,其本義是“小精靈”。將阿帕網交由許許多多的“小精靈”實施連接、調度和管理,使所有提供資源的大型主機都不必“親自”參與聯網,從根本上解決了計算機系統不兼容的問題。中介電腦主要承擔兩件工作:第一,接受遠程網絡傳來的信息並轉換爲本地主機使用的格式;第二,負責線路調度工作,也就是說,爲本地傳出的信息規定路線(路由),然後傳遞出去。這樣一來,在網絡上實際相互“對話”的只是統一的中介計算機。現在,人們都已經知道,中介電腦IMP就是風靡於因特網或局域網之“路由器”(Routers)的前身和雛形。因此,克蘭羅克於9月2日完成主機與IMP連接的那一刻,說阿帕網業已出生也不無道理。
兩種觀點,各有各的理由。爲此,一個曾經爲因特網25週年誕辰建立過紀念頁面的“資深”網站提出:“我們主張,把1969年9月至12月,即阿帕網4個節點先後完成的時期段,都視爲因特網的誕生日來紀念,這應該是最準確的界定。”人們也注意到,1994年,在波士頓召開的因特網25週年誕生紀念會,其時間爲9月9日~9月10日——既不是9月2日,也不是10月29日。
儘管新聞界吵吵嚷嚷,克蘭羅克教授卻彷彿置身事外。他在UCLA執教30多年,不僅有過爲因特網“接生”的輝煌業績,享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等一大批頭銜,而且指導了一大批博士生。他們之中,有的已成爲電腦網絡領域的傑出人物,有的因經營網絡而發財致富,但克蘭羅克仍平靜地當他的UCLA教授,與4個兒子、5個孫子共享天倫之樂,並愉快地觀看他“接生”的另一個孩子“因特網”高速成長爲巨人。
有記者問他:“如果有可能,你還會再爲網絡‘接生’一次嗎?”
克蘭羅克笑着說:“你可以打個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