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華院士說過的這十句話,何以令人淚目?
(原標題:黃旭華院士說過的這十句話,何以令人淚目?)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2月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在湖北武漢逝世,享年99歲。
2016年12月20日,黃旭華在辦公室內與同事交談(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2月10日上午,黃旭華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武漢市武昌殯儀館舉行。
連日來,人們紛紛自發前往黃旭華生前曾奮鬥過的地方獻花弔唁,緬懷這位爲國家核潛艇事業奉獻一生的功勳科學家。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殯儀館門口,市民自發前往送別(央廣網記者張卓 攝)
黃旭華院士的一生,矢志報國無怨無悔,功績赫赫深潛無名,爲國鑄成深海利劍,青絲成白髮,初心亦如磐,將滿腔熱血拋灑給國防事業,以赤子之心鑄就了精神豐碑。
黃旭華院士生前曾經說過很多振聾發聵,發人深思的話語。從這些話語中,我們能深刻感受到他如大海一般深沉的熱愛,如礁石一般堅定的理想,如海燕一般拼搏的精神,如浪花一樣純潔的品格。
說祖國:赤子丹心 以國爲家
黃旭華說過的話裡,有太多太多,都飽含着精忠報國,矢志不渝的熾熱情感。
最廣爲人知的一句話,是“此生屬於祖國,此生屬於核潛艇,獻身核潛艇事業,此生無怨無悔”。
那是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紀念建校120週年大會的現場,年逾九旬的黃旭華輕輕推開母校爲他演講準備的座椅,堅持站着跟同學們分享,讓無數青年學子敬佩動容。就是在那時,他聲音微顫卻無比堅定地說出了這句話,全場掌聲雷鳴,質樸卻偉大的宣言之下,跳動的是那顆熾熱忠誠的愛國之心!
黃旭華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深情演講(圖源:上觀新聞)
自古忠孝難兩全。核潛艇研製是國家最高機密,科研人員不但要背井離鄉,更要“人間蒸發”,與至親骨肉隔斷音訊,黃旭華離開時還是32歲的盛年,再見母親時已年過花甲,兩鬢染霜。
2016年10月,黃旭華做客央視《開講啦》,在接受採訪時,談及家人哽咽落淚,仍目光炯炯地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縱然鄉愁難捨,仍願以身許國。爲了祖國的強大、人民的安全,他願意犧牲小家團聚的溫馨,在深潛之處守護萬家燈火。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將個人的奮鬥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把對國家的忠誠和對父母的孝義融匯於心,這是何等崇高而磅礴的大愛!
“當祖國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當祖國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時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此生沒有虛度,我們的這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奉獻給了核潛艇事業!”
…………
一聲聲,一句句,是對祖國母親最深情的表白,是自己內心最堅定的信念,更是黃老用一生去奮鬥、去實現、去銘刻的錚錚誓言!
說科研:勇探深海 樂在其中
少年之時的黃旭華,目睹山河破碎,戰火紛飛,樹立了“科學救國”的遠大理想。他的話語中,也奔涌着對科研工作的無限專注和無比熱愛。
1958年,中國啓動核潛艇工程,當時科技基礎薄弱,外國嚴密封鎖,虎視眈眈,但黃旭華與第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一起白手起家,潛心鑽研,廢寢忘食,殫精竭慮,越過一道又一道雄關險隘,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終於研製出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中國就此成爲了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在深海中築起了鋼鐵長城!
研製過程中,各種條件捉襟見肘,他提出要“騎驢找馬”:“驢沒有馬跑得快,但一時沒有馬,那就先騎驢上路,邊走邊找;如果連驢也沒有,那就邁開雙腿上路,爭取時間,絕不等待。”
那時候,大家都沒見過核潛艇,手裡只有從西方玩具店裡買來的核潛艇模型,他把模型拆解打開,仔細研究;沒有現代計算機,海量的核心數據,就抄起算盤和計算尺手工算;沒有先進裝備來控制核潛艇的總重和穩性,就用磅秤一一來稱。
面對難以想象的困難,黃旭華自信又樂觀地說:“不需要神話尖端技術,再尖端的東西,都是在常規技術的基礎上綜合創新出來的,並不神秘。”
深潛纔有戰鬥力。1988年,核潛艇進行了深潛試驗,一張撲克牌大小的面積,要承受1噸重量的水下壓力,生死繫於一線。面對忐忑不安的艇員們,62歲的黃旭華作爲總設計師,身先士卒,親自下潛,100米、200米、250米、300米……極限深潛大獲成功,黃旭華不顧眼底、耳朵因壓力過大而滲血,欣喜萬分,詩興大發,現場作詩:“花甲癡翁,自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黃旭華(後排左一)同參與深潛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圖源:央視新聞)
一個“癡”字,一個“樂”字,寫盡了他一生以科研之光照亮強國之路的執着和熱忱!
也有人問過他付出了這麼多,覺不覺得苦,他說:“悶着搞科研是苦,可一旦有突破,其樂無窮!”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他真誠地說:“如果有下一輩子,我還是喜歡幹最艱苦的活。最艱苦的,纔是最能夠磨鍊人的。”
旁人眼中難以忍受的苦,在心懷熱愛的人看來,卻是一路披荊斬棘,終於攀上頂峰的樂。因爲他們知道,這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身後的祖國和億萬同胞!
在“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主持人問:“黃老,您今天的夢是什麼?”
黃旭華答道:“還是核潛艇,還是希望核潛艇更上一層樓。”
說自己:無私忘我 甘做人梯
言如其人見精神,黃旭華的話總是很樸素,話語裡閃爍着淡泊名利,功成不居的高潔靈魂。
隱姓埋名研製核潛艇的30年裡,他心無旁騖,與世無爭——“我就像核潛艇一樣,潛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
榮獲“共和國勳章”,摘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他依然虛懷若谷——多次表示,“我不是中國核潛艇之父”。
2017年,在作爲全國道德模範的代表發言時,黃旭華表示:“這份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整個核潛艇研製團隊,屬於和我一起並肩戰鬥、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核潛艇研製事業的默默無聞的戰友們。”
2018年,92歲高齡的黃旭華去參觀青島的海軍博物館,他不顧衆人阻攔,執意和普通遊客一樣買票參觀。
201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他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宣言:“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2019年9月29日,黃旭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他時刻關心國家科技事業、核潛艇事業的長遠發展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其個人所得的各級各類獎金逾2000萬元,幾乎全部捐獻給國家教育、科研及科普事業。他多次到大中小學作報告、作科普,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宣講核潛艇精神。
2021年10月28日,黃旭華向中國船舶七一九所捐贈1100萬元個人所獲獎金作爲科技創新獎勵基金(圖源:央視新聞)
傾盡一城花,只爲奠一人。2月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聚集在湖北武漢武昌殯儀館,手執鮮花,眼含熱淚,送別這位功名赫赫的偉大科學家。
這一刻,無盡的哀思和敬意,激盪起奮進的信念,凝聚起傳承的力量。
爲國爲民者,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那些令人淚目的話語,字字句句,如滿天不滅的星火,激勵後來者,照亮前行路!
黃旭華院士,我們永遠懷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