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喉貂、臺灣黑熊、石虎等 便便竟檢出塑膠微粒

綠色和平今天發佈的調查指出,臺灣黑熊、臺灣水鹿、黃喉貂、石虎及金門歐亞水獺等的排遺、棲地飲用水及主食的昆蟲等皆檢出「塑膠微粒」。(林良齊攝)

臺灣動物陷入危機?調查指出,黃喉貂及臺灣黑熊的排遺檢出塑膠微粒率更達100%,綠色和平認爲,連遠離人爲活動密集的野生動物都持續被塑膠污染,呼籲應儘速訂定一次性塑膠禁用時程。

據調查指出,黃喉貂的10個排遺樣本中全數檢出「微塑膠」,且平均每克幹排遺微塑膠數量爲18.65個、最大達1333 UM(MIU M);採集的3個臺灣黑熊排遺樣本中也均檢出微塑膠,平均每克幹排遺微塑膠數量爲1.07個;臺灣水鹿、石虎及金門歐亞水獺也有部分排遺檢出微塑膠。

調查也發現,金門水域、武陵(七家灣溪)水域、嘉明湖水域、鹿林山水域及大分水域也均檢出微塑膠,其中又以金門水域每公升檢出32.11個最高、武陵(七家灣溪)水域檢出26.11個次之,材質則爲PE最多、PP次之。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博仁認爲,因黃喉貂的覓食較爲多元,除了野生的鳥類、鼠類等,且活動區域接近人爲活動區,因此部分也會至廚餘或垃圾堆覓食,推測可能因此攝食較多微塑膠。

「此次調查到的微塑膠超乎原本預期的多」,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坦言,微塑膠與人爲活動習習相關,除了末端的淨灘外,也應從源頭做起,呼籲可從如國家公園等地開始淘汰一次性塑膠包裝、監測生態系受塑膠污染情形、立法全面管理,而企業則可以朝「可重複使用包裝」轉型。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盧淑妃說,近來黃喉貂在塔塔加遊憩區炊煮平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也發現部分黃喉貂食用遊客遺留的食物或垃圾,除了呼籲遊客要做到「無痕山林」外、也加強執法,而玉山國家公園也不販一次性產品及餐具。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魏文宜表示,近來環保署力推塑膠減頭減量,如2018年1月1日限制塑膠袋至今每年減量25億個、2019年7月起限制使用吸管及一次性餐具,分別年減1億支及1.3億個,今年7月1日起提高自備循環杯優惠至5元后,自備比率也提升至15%,呼籲民衆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