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人北伐東征記——陳炯明變節背叛(二)

18日段派許世英、葉恭綽來津歡迎,並將所擬定之善後會議條例,徵求同意。談話之頃,又悉段氏已接受外交團,尊重不平等條約之通牒,總理盛怒而言曰「我在外面要廢除不平等條約,執政偏要尊重不平等條約,你們要升官發財,怕外國人,又何必來歡迎我呢。」同時對善後會議條例表示反對。

國民會議未見實現

蓋本黨所主張之預備會議代表,爲國民代表,而執政政府所主張者,乃軍閥實力派代表之故。不意段氏竟公然於本月30日通電召集善後會議,總理於31日扶病入京,作最後奮鬥,總理抵北京,歡迎者殆2萬餘人,寓北京飯店,14年1月1日,善後會議開幕,2日本黨通電全國各公團曰:「本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仰體本黨總理意旨決議對善後會議不能贊同。」又恐執政以善後會議之:號召,欺罔民衆,故又於10日通電說明善後會議之組織,爲軍閥官僚所構成,不能代表國民,更不能爲國民謀利益。本黨主張國民應自制國民會議組織法,以產生代表民意之國民會議,解決國是。然執政府終於2月13日舉行善後會議第一次正式會議,4月1日閉幕。其結果僅議定幾種條例,而所謂國民代表會議之召開,則始終未見實現。

叛逆陳炯明聞孫總理北上,以爲有機可乘,集合部衆,號稱十萬之衆,連絡土匪,圖犯廣州。黃埔軍校實力有限,且缺少戰鬥經驗而能毅然隨聯軍以東征,且以主力自任,其原因特簡述之如下:

總理孫中山先生北上後,黃埔校軍之環境,已發生莫大之危險,滇、桂軍諸假革命軍,均積極協謀以妨礙黃埔校軍之發展。彼等心目中,以爲黃埔校軍乃真革命軍隊,將來擴大,對於假革命極有不利。其嫉視黃埔,較東江陳炯明逆軍尤爲重大,故自軍校扣留商團軍械,及編練教導團以來,衆目睽睽,均集中於黃埔校軍,面黃埔校軍日露頭角,彼等之仇視亦日益嚴重。故黃埔校軍,與其坐以待斃,自不如隨同聯軍出發東征,以求戰場上之勝利,打破惡劣環境尋求生存之路,此爲黃埔軍校必須參加原因之一。

其次黃埔軍校爲本黨改組後總理首創之基本黨軍,對於革命進行肅清本黨之叛逆陳炯明,乃黨軍之天職,就大義言,雖備嘗艱難險阻,亦屬義不容辭。黃埔校軍既定參加東征作戰,擔任右翼,以校軍爲主力,隨同作戰者有粵軍第二師及第七旅張我東團,總計兵力不過萬人左右,合組爲校軍。因蔣校長原爲粵軍參謀長,故右翼軍皆由蔣校長統率之。

民國14年1月,黃埔校軍編組就緒後,即開始東征之役。2月1日,蔣公率領校軍出發,艦運虎門集中,並令粵軍第二師及第七旅,由廣九鐵路向石龍進發。

東征軍、校軍自白芒花和敵人稍有接觸之後,敵人洪兆麟部,一退再退,望風而逃,我軍24日進駐白雲市,每日行軍60裡,途遇大雨,行軍艱苦萬狀。25日進駐平政圩,26日到達赤石圩,28日到達海豐縣城,一路沿途老百姓,男女老幼,都到道路兩旁放爆竹,茶水歡迎革命軍,用兩根竹棒,橫懸紅布,表示慶祝勝利。

校軍3月2日,進駐新田,3日到達黃塘,4日進至曲期,5日集中棉湖,6日進駐揭陽縣城,次日友軍粵軍第二師及第七旅先後攻克潮州汕頭。行軍半月,未遇敵人,官兵苦悶之餘,也都感到軍情緊急,孤軍深入的危險。等到3月11日之後,校軍指揮部纔得到情報,陳逆炯明之主力林虎所部,業已從容集中,迂迴抄襲我軍後路,陰謀一戰消滅我軍於揭陽、汕頭之間,林虎爲敵軍之猛將,過去有飛將軍之號稱,這時率領逆軍第二軍劉志陸、第一師黃任寰、獨立第三旅王定華等部約二萬餘人,分成數路,準備有如暴風雨一樣,向我軍進攻。

蔣中正下作戰命令

我軍自作戰以來,爲時已過一月,迭克名城,聲威遠播,軍民合作,到處受到民衆歡迎,士氣旺盛,精神振奮,因人人都想作次激烈會戰,徒以春雨連錦,苦戰月餘,將士疲乏,補給困難,尤以兵力單薄,此際能實際參加會戰的,已不足3千人,敵人林虎所部比數多過我軍8倍。這次會戰的險惡,在戰前官兵都有相同的感覺。

3月13日午夜過後,蔣校長下達作戰命令,粵軍第七旅向敵左側包圍攻擊,教導第二團攻擊右翼鯉湖之敵,並掩護第一團之左側,第一團何應欽攻擊正面和順之敵人,各軍於拂曉前出發到達攻擊位置,迅速出擊。(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