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帥的蒙牛如何追伊利
乳業的雙雄爭霸中,追趕的一方總是更心急。
3月26日,蒙牛乳業(2319.HK)披露的2023年財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986.2億元,同比增長6.5%;實現淨利48.9億元,同比減少5.7%。
若剔除2023年並表妙可藍多(600882.SH)的影響,蒙牛乳業全年營收僅同比增長2.56%至945.8億元。
這份業績不僅指向了蒙牛自2020年以來再度陷入的“增收不增利”的困局,也意味着其又一年未能實現千億營收的目標,和老對手伊利股份(600887.SH)的差距或會進一步被拉大。
與財報同時發佈的還有一起備受關注的人事調整:
盧敏放升任公司副董事長、卸任總裁併繼續擔任執行董事。原高級副總裁、常溫事業部負責人高飛接任總裁,並擔任執行董事。
在蒙牛液態奶之外的業務遲遲未見突破之後,掌舵蒙牛八年的盧敏放突然交出了手中的“接力棒”。
但目前來看,換帥似乎並未讓市場減輕對蒙牛的擔憂。
3月27日,蒙牛開盤跌超7%,盤中跌幅一度超10%,最終跌幅達9.92%;28日,蒙牛再度收跌1.64%於16.8港元/股,兩日合計相當於跌沒了兩個奈雪的茶(2150.HK)。
如今,蒙牛追趕伊利的接力棒交給了繼任者,壓力也隨之而來。
不及預期的業績
首先,擺在繼任者高飛面前的,是仍顯疲弱的消費環境。
一方面,2023年乳製品主要原材料原奶的產量嚴重過剩,導致價格下滑,帶動蒙牛毛利率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至37.2%。
但爲此,蒙牛也計提了3億元的原奶減值。
蒙牛管理層坦言,原奶過剩的情況在2024年還會繼續,與2023年相比,過剩的程度會更大,可能還要計提減值。
但其同時表示,未來會將原奶包裝成散裝奶粉來解決,原奶價格下降(帶來的收益)能抵消減值的損失。
華創證券分析師歐陽予認爲,蒙牛經營的當下核心矛盾在於需求弱復甦的外部壓力,而原奶供給過剩價格下行趨勢預計將延續,蒙牛仍將面臨較大的促銷及噴粉(液態乳經過濃縮和乾燥處理後的一種粉末狀乳製品)壓力。
另一方面,消費疲軟也體現在蒙牛花的更多,掙得卻更少。
2023年,蒙牛的銷售費用率同比提高1.38個百分點至25.42%,管理費用率同比提高0.01個百分點至4.79%。
高端化受阻之下,蒙牛全年淨利率同比下降0.65個百分點至4.93%,僅與伊利股份2011年的水平相當,後者自2013年以來,淨利率維持在7%-8%的水平。
分產品來看,蒙牛的液體奶產品貢獻營收820.7億元,同比增長4.9%,營收佔比83.2%,仍爲蒙牛的核心基本盤業務。
冰淇淋產品貢獻營收60.3億元,同比增長6.6%,增長主要來自於東南亞地區,營收佔比6.1%。
奶粉產品則爲其貢獻營收38億元,同比下滑1.6%,營收佔比達到3.9%。
包括乳製品原輔料生產和經銷貿易的收入則達到34.9億元,同比下滑32.1%,佔比2.3%。
由於2023年蒙牛將妙可藍多業績並表,報告期內其奶酪產品營收同比增長229.8%至43.6億元,佔總營收的4.4%,其中40.49億元爲妙可藍多貢獻。
市場消費需求的疲軟,使得妙可藍多的處境也不太妙。此前其披露的2023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淨利分別同比下滑16.16%和53.95%。
在業績說明會上,蒙牛管理層坦言,其觀察到去年奶酪消費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因爲對多數中國消費者而言,奶酪並非必需品,但蒙牛仍將對奶酪產品的B2B業務進行擴張。
上述蒙牛管理層人士表示,在目前的管理團隊的穩定運營下,並未感受到減值的壓力,且對奶酪業務的未來持樂觀態度。
資源如何整合
在公司內部,蒙牛新掌門高飛還要直面資源整合的難題。
2016年,盧敏放加入蒙牛擔任總裁。爲了追上老對手伊利,盧敏放曾在2017年喊出“三年雙千億”口號,意在2020年營收突破千億關口,但至今未能實現,伊利卻早在2021年營收就超了千億。
彼時,蒙牛和伊利在液態奶領域已形成雙寡頭格局,二者之間的差距主要由液態奶之外的奶粉、冰淇淋等其他業務拉開。
盧敏放掌舵蒙牛的八年間,蒙牛曾嘗試通過收購擴張規模進而“彎道超車”,但效果難言出色。
2017年至2023年上半年,伊利的液態奶營收佔比從81.93%降至64.09%,奶粉業務營收則從9.44%提高至20.43%。
同期,蒙牛的液態奶業務營收佔比從88.1%降至81.5%,同樣有所下降,但僅下降6.6個百分點;奶粉業務的營收佔比卻從6.7%降至3.7%。
在這期間,除了入手妙可藍多,蒙牛還曾在2019年以50%溢價率、71億價格收購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廠商貝拉米,意在增強自家的奶粉業務。
有趣的是,同年蒙牛還賣掉了業務更成熟的君樂寶。
如今君樂寶已是本土前三的奶粉品牌,2021年營收達到201億元,約等於五分之一個蒙牛,並已開啓上市輔導。但進展不及預期的貝拉米卻在2022年爲蒙牛帶來了7.42億元的商譽減值。
截至2023年,蒙牛賬上有89.52億元的商譽,面對消費需求仍不明朗的2024年,仍面臨較大的減值不確定性。
有接近蒙牛人士對信風(ID:TradeWind01)回顧盧敏放任內的得失功過時認爲,其“功”在於爲蒙牛建立起企業現代治理和長期發展的框架。
而相對沒那麼好的,則是對收購來的業務,蒙牛沒能打造出協同效應。此外對新品牌,比如低溫奶“每日鮮語”的投入沒有足夠堅決。
據歐睿國際數據,2019年時低溫奶市場份額未進前三的蒙牛到2022年時已排到了第二,但相比第一的光明乳業(600597.SH)仍有較大差距。2022年,光明乳業、蒙牛和新乳業(002946.SZ)的市佔率分別爲21%、12.7%和9.3%。
蒙牛的管理層坦言:相比主要競爭對手,存在一定規模差距,過去兩年行業增長放緩,其新產品僅有3%的有機增長,“這一增長是不足的”。
當被問及“管理層的交替如何確保公司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時,蒙牛管理層表示:“在戰略上,我們的方向非常明確。就決策的執行而言,未來可能會有一些調整,需要進一步加強。在組織層面,目前我們還沒有太多的考慮。”
2016年,盧敏放走馬上任蒙牛總裁時,同樣“受命於敗軍之際”。當年蒙牛錄得史上首次虧損,但同期的伊利卻實現了盈利56.69億元。
2024年,高飛的上任則有相似的意味。2023年蒙牛剔除妙可藍多的全年營收尚不及伊利前三季度。
作爲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就加入的元老,高飛是液態奶行業的老將。
公開信息顯示,2016年以來,高飛帶領蒙牛的常溫事業部實現液態奶連續五年實現了雙位數增長,並一手打造出蒙牛的高端常溫奶品牌“特侖蘇”,如今特侖蘇已是年銷售額超300億元的大單品。
在乳製品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紛紛要利潤的情況下,高飛打造出特侖蘇品牌的成功經驗,或會有助於蒙牛進一步實現高端化的目標。
對於當下已被伊利落下較遠距離的蒙牛來說,掌門人的調整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