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神奇一幕:全連戰士全部犧牲後,指導員帶着一羣俘虜殺敵

在中國漫長的抗戰歷史中,共產黨部隊永遠是那個弱勢羣體,裝備極度落後,人員沒有經過專業軍事訓練,數量遠遠低於其他敵軍部隊,爲何最終獲勝的卻是共產黨呢?這件事情估計連美國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抗美援朝的勝利,讓美國再也不敢小瞧中國軍隊。爲何我們能創造這樣的奇蹟?除了共產黨人堅定的戰鬥決心之外,政治感化也是我們出奇制勝的法寶。不要以爲電視劇裡面主角的演講完全就是胡編濫造,其實在抗戰時期,這種思想感化是非常有效的,甚至還創造了很多戰場奇蹟。

在1948年,當時正值淮海戰役激烈進行中,陳賡帶領中野四縱對國民黨黃維兵團發起了最後的衝鋒,向着核心陣地李圍子突擊。陳賡先是指揮第四縱隊使用炮火攻擊打垮了國民黨軍的前沿部隊,在敵人陣腳大亂之際,命令前鋒部隊開始衝鋒搶奪陣地。

其中29團一營六連最早成功進入敵軍陣營,迅速奪取了陣地,消滅百名敵人,俘虜了12個士兵,爲後續的隊伍打開了突破口,就等着大部隊衝進來了。然而這時計劃突然被打亂,黃維軍團也開始使用強大的炮火轟炸,導致後續部隊無法突破炮火的封鎖。而六連勉強打開的突破口被敵軍堵住,六連士兵只能在敵軍陣地中拼死防守,等待大部隊的救援。

黃維此人心狠手辣,根本不在意同胞相殘,竟然命令手下使用毒氣彈和火焰噴射器,在這種可怕武器的攻擊下,肉體凡胎的六連士兵無力抵抗,最終只剩下指導員劉栓牛存活了下來。無計可施的他來到安置傷員俘虜的地堡之中,告知了大家如今的情況。劉栓牛提出,如今只有兩個方式,要麼突圍,要麼死守。傷員們雖然行動不便,卻羣情激憤,表示不願意突圍撤退,畢竟這個陣地是好不容易纔拿下來的,而且犧牲了這麼多同志,不能就這樣放棄。

隨後傷員們出去繼續浴血奮戰,然而螳臂當車,在敵人猛烈的炮火和強大攻擊下,最終全部犧牲了。如今的這個陣地之中,只剩下了12個俘虜和指導員劉栓牛。

這些俘虜眼睜睜的看着解放軍士們衝出去死戰,即使身受重傷,有去無回,依然前赴後繼。這一幕幕震撼着着他們,畢竟他們參軍就是想要混口飯吃,根本不會如此拼命。而且他們心裡除了敬佩也有些害怕,因爲面對如此境遇,一般都是會先殺俘虜,防止他們有叛變的風險。但即使解放軍戰鬥到最後一人,仍然沒有對他們痛下殺手,反而對他們很有禮貌。

劉栓牛本身就在部隊中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對於俘虜們的情緒轉變可以很敏銳的感覺到,於是他突然產生了一個瘋狂想法,想要勸服這些國民黨俘虜出去作戰,幫忙守住這來之不易的陣地。

他抓住這些俘虜們的心理和背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畢竟不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註定要充當反派,這些人也只是被逼無奈而已,他們也是勞苦大衆。劉栓牛還表示,只有共產黨的民主政策才能讓窮人過上好日子。

這些俘虜們在親眼見過解放軍士兵們的視死如歸之後,俘虜們對劉栓牛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十分嚮往,是人總有三分血性,最後在劉栓牛的思想動員下,他們選擇和劉栓牛一起衝出去戰鬥,堅守陣地,等到了大部隊的到來。

這12位俘虜後來也加入瞭解放軍,成爲了英勇的革命戰士。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政治思想感化在戰鬥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這也是我軍常用的一大戰術。在孟良崮一戰之後,我軍也改變了一貫的俘虜政策,由最初釋放戰俘,發放路費讓他們回家,到改造戰俘,將他們改造爲合格的解放軍戰士。比如俘虜的74師戰俘一個都沒放回去,還給他們人人提高一級待遇,將他們分開編入到解放軍部隊中。

因爲國民黨軍隊中很多士兵的戰鬥素養很高,單兵作戰能力都要強於我軍,要想將一個放下鋤頭的農民訓練成一個合格的士兵,這是需要時間的。但改造好一個國民黨軍戰俘卻很快,一個國民黨老兵如果改造好,要勝過十個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