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炸鍋!孩子帶中餐到外國學校被嘲笑噁心?校園“飯盒羞辱”是否要入鄉隨俗?

最近一條新的數據研究引起了華人社區的熱議。

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26%)的加拿大家長表示,他們的孩子曾因帶去學校的食物而受到嘲笑或欺凌!

不少華人家長表示,自家孩子就是這26%中的一員。

報道指出,這種欺凌被稱爲“餐盒羞辱”,對少數族裔和種族羣體影響比較大。其中來自黑人,東南亞,拉丁美洲和南亞社區的父母說,他們孩子經歷的“餐盒羞辱”是白人孩子的兩倍。

調查還指出,米飯(29%)、咖喱(27%)、燉肉或燉菜(19%)、魚類菜餚(17%)最容易因爲外觀、氣味或與其他學生不熟悉而受到羞辱。

該話題也引發了華人家長的熱議,很多人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觀點。

有家長認爲孩子心理強大, 還特意找味道衝的,反正我吃着香噴噴!

也有人表示,換位思考下吧,畢竟有些食物味道就是很大啊……

還有表示這個跟歧視不歧視沒關係;

有網友表示:我小時候帶飯有時候味道大了或者有肥肉之類的也會被同學嘲笑啊,感覺全世界的mean小孩都一個樣。

還有人表示:自己做的飯好吃,不管什麼飯都會被同學接受。

但是也有人表示,這就是歧視,不能慣着。

甚至還有表示,不應用自己的價值觀要求別人。

一個來自香港家庭的孩子告訴該公司,學校裡的其他孩子說她吃的燒賣或蝦餃午餐"很噁心",她說這種經歷"超級尷尬"。

但她的母親告訴她:"我們吃的食物是我們傳統的一部分,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身份的一部分。"

一位老師告訴該調查公司:"如果孩子聽到了‘eww’或‘yuck’(表達厭惡、噁心的語氣詞),接下來的一天裡他們都會悶悶不樂。"

事實上,Sistema的調查發現,53%經歷過飯盒羞辱的學生事後會感到沮喪。

近一半(46%)的學生事後會要求家長更換午餐,而只有18%的學生對欺凌行爲置之不理。

此外,超過四分之一(27%)的家長表示,他們已嘗試爲孩子準備更多"傳統北美"午餐帶到學校。

在接受調查的家長中,80%的人認爲老師和學校工作人員應該更積極地防止飯盒羞辱行爲。"飯盒羞辱會損害孩子的文化認同,並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自尊和社交體驗。"

該報道同樣讓人聯想起美劇“初來乍到”(Fresh off the boat)第一集的情節:

2016年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亞美頻道製作的“午餐時分”(Voices: Lunch Box Moment)視頻也談到了盒飯文化,關於亞裔孩子午餐盒的討論越來越多。

不少家長認爲,如今隨着亞裔人口越來越多,中餐廳也越來越普遍,尤其在華人聚居區可能不太常見這樣的情況了。

不過在紐約公立、私立學校都工作過的劉女士表示,即使在華裔學生居多的雙語班,她也曾見到過這樣的情況,甚至表示“還挺普遍的”。

一些可能移民更早幾代父母生活已經非常西化的亞裔孩子,也不太認識一些亞洲食物,例如菜包飯、包子什麼的都會引起他們的好奇,其中比較淘氣的孩子可能便會取笑帶這些食物的孩子。

她表示,通常在年幼一點的孩子中比較不明顯,尤其一年級以下。她認爲老師和學校的引導非常重要,有些學校爲了緩解這種情況,會把多元文化的食物放在學校菜單上,一些公立學校每週也會提供餃子或墨西哥餅(taco)。

她建議,如果家長髮現孩子遭遇這一問題,應該向老師、學校甚至學區反映,達成一致共識對待這個問題,如果學校和班級環境裡是支持多元文化的,那麼孩子帶什麼都可被接受。

最後問問大家,對此你怎麼看?在英國的家長們,你們的孩子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嗎?歡迎和我們討論!

文|華人生活網(ID:Huarenlife168)

KEEP SAFE & KEEP HEALTHY ❤️

KEEP CALM & CARRY ON ❤️

圖片及信息來源: 非註明原創均來自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聲明:本公衆號發佈的文章和圖片等出於爲公衆傳播有益信息爲目的,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衆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衆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發佈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Sources of pictures and information: All non-watermarked or specified are from the Internet

Disclaimer: The articles and pictures published on this official account are for the purpose of disseminating beneficial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and do not mean agreeing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ing the complet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 and do not make any guarantees about their scientificity and seriousness. Other media, networks or individual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official account without authorisation, and those who violate it shall bear legal responsibilities such as copyright. This official account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ll third-party advertisement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s well as all advertisements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