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汝城:農業增效有路 農民增收有方
本報記者 歐陽軍 通訊員 鄧生祥果園裡,碩果盈枝香飄四方;田野間,稻浪滾滾喜獲豐收;菜地裡,串串辣椒綴滿枝頭……盛夏時節,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生機勃勃。汝城縣地處羅霄山脈南麓,境內多丘陵和山地,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莊園”之稱,農業資源並不富裕。然而,作爲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汝城縣擁有認證綠色食品69個,創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5個,水稻、辣椒、小黃姜、商品蔬菜等特色產業百花齊放,推動汝城縣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越走越快,也助推當地鄉村振興開創新的局面。取得驕人成績的“秘訣”是什麼?關鍵在於該縣近年來因地制宜用活用好土地生態資源,堅持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在守牢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充分應用新技術、新設施、新種子、新機制,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促進大農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米袋子”越扛越穩阡陌之間,機聲隆隆。位於汝城縣井坡鎮大村村的歐式山之稻種養專業合作社雙季稻種植基地,黃燦燦的稻浪一望無垠,連日來4臺高速收割機開足馬力穿梭奔忙,將稻穀收割歸倉。不遠處,務工的村民們正忙着將蔥鬱滴翠的晚稻秧苗從育秧大棚中移栽到田裡。“搶收早稻、搶插晚稻的‘雙搶’季又火熱開啓了。”合作社負責人歐文清介紹,該社種植雙季稻2000畝,發展了1000餘畝油稻輪種產業,還爲其他糧農提供代理耕種、育苗、插秧、防治、收割、烘乾等綜合服務,去年效益達200多萬元,帶動羣衆務工增收40多萬元。近年來,該縣積極探索實踐“合作社+基地+大戶+散戶”的發展模式,撐起了全縣穩糧穩產的“四樑八柱”,也推動了當地農業生產加速走向集約化、專業化和規模化。汝城縣擁有耕地40餘萬畝,如今,28.8萬畝耕地流轉到大戶,佔比71.6%,同時建成了可服務大田3萬畝以上的專業化育秧工廠1座,培育了千畝級別的設施集中育秧基地8個。地處大山中的汝城縣,山大溝深溫差大,不少農田處於丘陵地帶,糧食生產先天條件不足。過去,該縣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受種糧風險大、效益低等影響,羣衆種植雙季稻熱情不高。近年來,該縣通過實施高標農田建設、落實糧食補貼措施、提升科技指導服務、強化種糧示範引導、加速農業機械化進程等方式,充分激發了羣衆種糧積極性,催生了一大批種糧專業大戶。將糧食生產任務統籌安排落實到鄉鎮、到村組、到主體、到田塊;在種管、收割、存貯、加工、銷售等環節跟進管理服務……汝城縣糧食生產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夯實了豐收基礎。統計數據顯示,今年,該縣克服不利天氣影響,落實糧食生產面積35.5萬畝,其中早稻、晚稻各3.8萬畝,中稻及一季晚稻16.4萬畝,旱糧11.5萬畝,建設連片1000畝以上的示範片6個,預計總產量將穩定在15萬噸以上。“椒響曲”越奏越響“再過幾天,等辣椒轉紅後,就能全面採收了。”在汝城縣土橋鎮水口村辣椒種植基地,看着眼前一畦畦繁茂誘人的小辣椒,基地負責人何斌充滿期待。4年前,何斌以豔紅辣椒、朝天椒爲主導品種,開始發展辣椒產業,最多的一年種植了1300多畝,產值達到200多萬元,帶動當地羣衆增收60多萬元。今年,他和當地村民一道精耕細作,尤其對新引入的豔紅辣椒新品種——“汝城辣椒1號”傾注了大量心血。“以前用的老品種,個頭小、單體輕,因此採收、分揀都十分困難。如今的新品種,未成熟的單棵重量就能達到10克。”何斌很是看好從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引種的這一辣椒新品種,盤算着明年要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何斌種植的豔紅辣椒新品種是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周書棟副研究員帶領團隊爲汝城縣“量身定製”的。去年,新品種試種成功,目前正在全縣通過提供種苗、全程指導等方式普及推廣。紅彤彤的辣椒,是汝城縣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是當地富民促收的“金鑰匙”。近年來,爲推動辣椒產業發展,汝城縣加強了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組建了100多人的科技特派專家團,對辣椒等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周書棟帶領團隊,聚焦選育適種剁辣椒新品種、提純復壯主導品種和培養龍頭企業等重點方向,開展課題攻堅、科技幫扶工作,以植入種子“芯片”賦能產業發展。前不久,當地辣椒產業龍頭企業——汝城縣繁華食品有限公司被認定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這些年,該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領公司、合作社、農戶抱團發展,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如今,公司在全國7省8縣建設辣椒生產原料基地40餘萬畝,年加工辣椒10萬噸,去年實現產值超16億元,利潤8000多萬元。公司總經理朱樹清告訴記者,公司實施品牌戰略,聚焦延鏈強鏈,以辣椒精深加工爲抓手,帶動辣椒產業及附屬產業提檔升級,讓小辣椒真正成爲帶動羣衆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截至目前,汝城縣建設了1000畝級辣椒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每個鄉鎮均建設200畝級辣椒生產示範片1個以上,每個村建設20畝級辣椒生產示範點1個以上,沿國道和省道建成了10萬畝級辣椒產業帶2條。2023年,全縣種植辣椒13萬畝,年產量26.8萬噸,年加工產值23.84億元,帶動了1.1萬多人務工增收。產業路越拓越寬除了大力發展辣椒產業,作爲全國綠化模範縣,汝城縣近年來充分挖掘山地、林地資源優勢,在引領羣衆守好生態底線的同時,大力發展水果、茶葉、茶油、藥材、筍業、蜂蜜、小黃姜、商品蔬菜等多元產業。作爲湖南省毗鄰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區域,汝城縣成爲名副其實的大灣區“菜籃子”。豔陽下,汝城縣文明瑤族鄉二都村水果基地,連片果園滿目皆翠,奈李樹上綴滿果實。“剛剛售罄桃子和梨子,又接茬採收黃金奈李和翡翠奈李,水果上市不斷線,果農增收不斷鏈。”基地負責人李文權介紹,果園面積有1200多畝,除種植奈李、翠冠梨等主導品種外,還發展了楊梅、枇杷、黃桃、五月脆、半邊紅、脫骨李等10多個品種,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去年,果園實現總產值300多萬元。除草、堆壅、追肥……烈日下,汝城縣馬橋鎮小黃姜種植基地生機盎然,人們戴着斗笠忙活田間管理。位於霞留村部邊的冷鏈中心內,推車來回穿梭,將經過保鮮冷藏的袋袋小黃姜,裝上大貨車發往全國各地,實現錯峰銷售。“有了冷鏈中心,種姜更有保障,效益也更高了。”基地負責人朱萬兵說,冷鏈中心實行“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的運營模式,改變了姜農過去挖地窖存貯引發的保鮮期短、損耗高、潛藏隱患大等狀況,還以集約收集、統一儲藏、集中銷售打通了採購商和姜農之間的壁壘,實現了錯峰銷售。目前,全縣種植小黃姜面積達5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20億元以上。優化產業規劃佈局、培優農產品基地;扶優扶強龍頭企業、打造產業優勢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擴能提質行動;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推動農特產走向市場;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農產品加工擴能提質;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新型產業主體不斷涌現……聚焦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條,汝城縣紮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也讓農業成爲當地更有奔頭的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