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甄嬛傳》之4/甄嬛的愛恨情仇
文/Rosy
其實,甄嬛是一個很簡單的女孩子,她這一生的悲劇,就是從入宮的那天開始。
《後宮甄嬛傳》是甄嬛從一個單純少女轉變爲後宮之主的故事,電視劇能夠彌補小說的不足之處,就在於可以讓女演員加以發揮演技,將王權社會裡面女性追求愛情、理想,對照現實中掙扎着生存與生活目標,進行相當的剖析。
閱讀小說的時候,枝微末節講述的是女子的情情愛愛,更多的是後宮數不清的、女人如何爲難女人的種種手段。
甄嬛那長達她人生十多年的後宮浮沉歷練中,則不斷訴說着女人爲何能從純真轉而爲手段狠辣、心思複雜、麻木不仁、睚眥必報的因素。
上圖是個人很喜歡的一幕場景,秀女入選之後,穿着清朝官宦人家千金必備的花盆底小鞋,甄嬛緩緩地由那從皇宮駛回家門的小馬車上踏足而下。
電視劇拍得頗有藝術感,畫面雖說僅僅只有數秒鐘,卻有股分外特殊的意境。
甄嬛是甄家長女,少了小說中的大哥和小妹,雖說僅保留了一個同母妹妹,甄嬛不得不去參加選秀,她所嘗受的苦難經驗,也是爲了父親身爲漢軍旗之一的家族使命感。
華貴的紅木凳子擁有鑲金的福祿雲紋,象徵着入宮的步步高昇與富貴,後宮便是女子踏向更高門檻的階梯,官場榮耀也反映着自家女兒如何在宮闈呼風喚雨的能耐。
不過,甄嬛入宮時僅有十七歲,正是少女情竇初開的年華,滿心俱是對於愛情的嚮往。
在後宮,甄嬛一開始的位份不高,僅僅是徒有封號的「莞常在」,爲了避免皇帝的寵幸,便要從小青梅竹馬的太醫溫實初幫忙,窩在寂寞空庭的碎玉軒用藥裝病。
甄嬛裝病的時候,赫然看清了後宮的本質:趨高踩黑,只要主子不受「寵」,或沒有「得寵」的可能性,底下的太監和宮女就不安份,或者乾脆背叛主人而另謀出路。
甄嬛對此雖感人性自私,實際上並不太在乎,頂多訓斥那些背叛的下人,仍然繼續保有體恤後宮那些奴才或宮女的善良之心。
可惜,甄嬛運氣不好,意外遇上了謊稱自己是「果郡王」的皇帝。
甄嬛十七歲的少女情懷相當簡單,就算入了後宮,還不知所謂在新年之夜發起了誓願:「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後宮那麼多女人,要爭的男人也就那麼一個,皇帝怎麼可能僅有「一心」?
因此,對於皇帝深厚的學識與藝術涵養着迷的甄嬛,勉強自己接受皇恩,而皇帝給她的禮遇也迷惑了這個甫入宮的少女,無論是逾制給她沐浴的妃嬪階級行宮湯泉,還是一晚上的龍鳳紅燭圓房,就連初夜的深情款款,亦使得甄嬛相信皇帝心中僅有自己。
所以,甄嬛可以披散了長髮蜷伏在皇帝的懷中,以幸福的笑容,用看待夫君的態度喊皇帝「四郎」。
不過這「四郎」確實如虎「似狼」,新得了這樣一個美人,天天召幸承恩,事實上除了爲甄嬛的美色,也爲她五分神似已故的純元皇后。
可惜甄嬛此時並不知曉。
成爲女人的甄嬛以爲,皇帝廣施雨露,只是爲了犒賞功臣之家,或平衡前朝與後宮的各方勢力,不過是身爲皇帝應盡的義務及責任,所以她可以理解並接受。
上圖是猥瑣的皇帝,特別在表現色瞇瞇的眼神方面很到位,每當看見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會盡量略過。
承恩之後的甄嬛,除了擁有後宮新晉女子唯一的封號「莞」,也能得着最好的賞賜,並且迅速晉升爲「貴人」。
甄嬛這位「莞貴人」繼續幻想皇帝的深情,認爲自己是皇帝心中的唯一,豈料皇上給予的答案,一次次使她感到失望,甚至是絕望。
「寵」這個實質性的代表字眼,是後宮中所有女子向來冀求的恩典,可惜皇帝將愛情全給了已故的純元皇后,無論後來遇上了誰,都要在這些女人身上尋找純元皇后的特質。
甄嬛不懂得自己這個「莞貴人」僅僅是個替代品,就算後來迅速封爲「莞嬪」,成爲後宮裡面除了好友沈眉莊以外,絕大多數女人的首要眼中釘,她仍缺乏相當的自覺。
她的情緒有時失控,惹得皇上不悅,皇帝對於她的恩寵便時有時無,讓甄嬛更形失落。
於是甄嬛覺得皇家之人太過多情,開始覺得對皇帝的感情有些迷惑,也不免慨嘆:「永遠二字,說來簡單。若真做起來只怕是很難了。」
甄嬛曾經得到的實質恩賜,大概就是皇上贈給她的那件「同心結」了。
甄嬛從「常在」、「貴人」一路順風順水、平步青雲封了「嬪」,也不過僅有兩年時間,皇帝從這樣的寵愛表現上,認爲便已足夠。
《後宮甄嬛傳》皇帝給甄嬛的同心結字條,或者是當時的一份心意,其實也是爲了後來後宮的爭鬥埋下伏筆,因爲甄嬛的位份爬得太快,已凌駕所有後宮女子之上,這件禮物終於也成爲甄嬛某次遭受誣陷時的保命符。
可悲的是,甄嬛當時並不明白皇帝贈這枚玉珮的本意。
電視劇中的「同心結」稍微寒磣,沒有小說裡面顯現的大氣,不過可以視爲皇上安撫甄嬛的一項工具。
猶如前文所說,「寵」與「愛」在皇帝和甄嬛之間具備不同的概念,未滿廿歲的甄嬛心態尚未成熟,還秉持着少女的夢跟幻想,因此「同心結」鞏固了甄嬛對皇上的情意,並且不斷放寬接受標準。
譬如,皇帝寵幸與她當時交好的淳常在(方淳意),或者沈眉莊建議她扶持上位的安陵容,甄嬛都能學會盡量忍耐。
甄嬛曾經伶牙俐齒,將奉承話說的非常動聽:「皇上英明睿智,漢成帝望塵莫及。臣妾怎知前朝之事,只是一樣,皇上坐擁天下,后妃美貌固在飛燕合德之上,更要緊的是賢德勝於班婕妤,可見成帝福澤遠遠不及皇上。」
皇帝的「福澤」如何,單看後宮幾十個妃嬪的數量,或者江山美人都屬於這位掌權者,大致上可以肯定:不管漢成帝還是雍正皇帝,總之,皇帝的福澤遠高於全天下的臣民。
反過來說,皇上也得承受更高的危機感,要爭霸的人太多,謀奪皇位的人更是不少。
無論如何,皇帝考量的重點不是滿足一個女人的愛情,而是坐穩自家天下,情情愛愛早已被排除在年過四十五歲的執政者理智之外。
因此後來甄嬛對於皇上的不滿,到了怨憎的程度,可以說是由少女時代長久累積下來的問題。
皇帝要「疼」的女人太多,這些後宮妃嬪要的也多,因此他至多就給點「寵」,年齡與所處地位、身分、環境、需求及目標上的差異,讓兩人的觀念繼續分歧。
後宮中的人說話都話中有話、不聰明的人怎能聽懂?
除了愛情之外,甄嬛仍是個聰明人,她明白自己身處的困境,就在於後宮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
畢竟,她想要愛,別的女人要的卻是皇帝的「寵」。
皇上心底最愛的女人是純元皇后,這個已死之人,卻總是成爲後宮各種事件的關鍵點。
於是,純元皇后會跳「驚鴻舞」,給溫宜公主滿週歲的慶賀宴會上,許多後宮女子便聯手要對付甄嬛,設計讓她入彀。
曹琴默名義上要抓鬮,讓衆多妃嬪當場表演節目,實際上針對的僅有甄嬛而已。
人人僅知甄嬛美貌,或許曉得她會吹簫,飽讀詩書,卻無人知道她也擅長跳舞,甄嬛一舞博得滿堂彩,可是在她出場之前,不跳就是駁了皇帝的顏面,跳了即爲褻瀆已故純元皇后的尊榮。
因此,甄嬛百般無奈,只得硬着頭皮自己上陣。
驚鴻舞,要表現出因受驚而輕捷飛起的鴻鳥之姿,必然得跳得輕盈美妙,最早來自於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或許甄嬛一舞也表現出「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意境,只是這留駐於皇帝心底的驚鴻影,此時仍是純元皇后罷了。
甄嬛覺得自己像是驚弓之鳥,後宮女子如射箭般出手,脣槍腹劍便能讓她像一隻受過箭傷的大雁般,差一點便要因過度驚懼而落下。
甄嬛的敵人很多,甚至於想要討好年羹堯的敦親王(下圖的猥瑣王爺,康熙第十子,愛新覺羅‧允䄉),也要幫着華妃(年世蘭)來對付她。
這位王爺身分尊貴,卻字字帶刺,定要逼她上場跳舞,見甄嬛舞得好了,又諷刺說她的舞姿像個普通的舞伎。
甄嬛受此打擊和驚嚇,不免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不覺害怕。
然而,皇帝爲了顏面而定要她跳舞,也使得甄嬛對所愛之人信賴破產,那不斷測試她愛情底線的男人,使得她心中的夫君形象逐漸崩落。
皇上寵了安陵容或餘鶯兒,甚至是其他的後宮女子,讓甄嬛對自己的感情充滿危機感。
但更多的是失落感,因爲一夫多妻的制度下,男人對女人的情意,有時淺薄或脆弱得太容易瓦解。
甄嬛覺得愛情就是生命的全部,好像織就一匹美麗的布料,卻有旁的女子不斷在這料子上面刺繡出不同的圖案,皇帝一次次對於他人的恩寵,猶如針尖般刺在她脆弱的心坎裡。
可是,宮廷之中的內鬥成風,怪不得誰想吃定誰,而是皇上從中能獲得平衡諸臣勢力的利益,還可以緩和彼此的關係,如同每次甄嬛遭到華妃(年世蘭)的陷害,這位至尊總是爲了安撫年羹堯,而不得不犧牲其他女人那樣。
例如沈眉莊多次生命受到威脅,或者甄嬛幾度着了道,皇帝仍放任華妃(年世蘭)妄爲,也不加以阻止,有時還會助紂爲虐,這種種作爲不啻是使得後宮女子寒心的主因。
當然,身處於不同的立場,皇上有自己的考慮,政務和軍事上均需要年家幫忙,很多事情也不能跟身邊的女人分享,而甄嬛不懂得逢迎之術,無法體會他的心境,皇帝偶爾又會對別的女子動點心思,不免讓兩人之間產生距離跟裂痕。
雪中送炭的情誼可比什麼都可貴,而女人之間的情誼,皇上不僅理解不來,還常常會誤解其意。
皇帝對於沈眉莊的冷酷處置,沈眉莊認了,甄嬛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更何況,自己的好姊妹連續遭到陷害或謀殺,哪有人能平靜以對?
而皇帝的「決斷」,往往表示他早已有了定見,一個決策者若沒有定見,失勢時便會牆倒衆人推,大清江山遠高於隨時可以再後宮替補的美人,因此皇上殺伐之間,最先顧及的還是自己的皇位。
可以說,皇上的想法太複雜,能承諾的太少,該負擔的太多,分際拿捏只握於至尊一手。
電視劇中表現出來的,是人性的殘忍冷漠,也是上位者的現實無情,「決斷」表現出來的總是毫無人情,缺乏道理,甚至是於法無據,太容易讓野心家見縫插針。
沒辦法,在君權與皇權被過分強調的年代,天子所說的就是理法,無論是怎樣的情,都得對大好江山卑躬屈膝。
個人很喜歡此劇的後宮妃嬪裝扮,華麗而繁複的頭飾,搭配不同時期的化妝,特別能彰顯女主角心境變化,使人看出一些細密心思中的端倪。
女主角是否如小說中是絕代佳人,只能說各花入各眼,但主演的孫儷演技出衆,反而將這個小說中有些虛浮的美女,表現出獨特的韻味和血肉。
情節很令人神往,諸多女角分外順眼,緊湊而精彩紛呈的拍攝手法,彷彿螢屏跟着閃耀,畫面相當精緻。
猶記得甄嬛當時許願的初衷,真的簡單而真摯:「我一願父母妹妹安康順遂,二願在宮中平安一世,了此殘生。」
甄嬛對於家人的保護和成全,就如同其他後宮女子一樣,只是每個人的做法不同,而她在皇宮之內叱吒風雲外,努力維繫親情的強烈意願,雖說都是編劇和小說作者的幻想,卻也分外動人溫馨。
可是,對照起皇帝的辣手無情,不免讓人愈來愈討厭天子寡情的一面。
特別是這位演員的表現,皇上確實成爲劇中最惹人厭的反角,一些案例太重視權謀,一些言行過分粗俗,沒點皇帝的威嚴或風度,更甚於小說中那最起碼還令人惋惜的早逝至尊。
甄嬛對皇上失望,終於發出最後的哀嘆:「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甄嬛年輕而具備美色,這是可以確認的事實,因此當她遇上了風流倜儻的果郡王,遂成就了一段孽緣。
對於愛情和婚姻,到底是該接受現實,或者否決理想?
在《甄嬛傳》的故事中,甄嬛的理想是一夫一妻,果郡王曾經實現了她的願望;而認清現實的後宮,皇上的冷血無情使她的愛情破滅,不能說果郡王趁虛而入,該視爲必然的結果。
無論是年齡或外表,果郡王完全符合女性的理想,在沒有見面之前,果郡王允禮在皇宮的倚梅園聽到甄嬛的自況,「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一句便已傾心,所以收藏甄嬛的剪紙小像,說明兩人在詩文藝術上的相合,果郡王也向往此女的情致及高潔的心性。
而皇帝呢?
天子素來愛好美色,隨時在乎甄嬛的外貌,除了是怕這個純元皇后的替代品受損之外,也認爲甄嬛本就不及純元,所以已故的皇后是美好的「菀菀」,甄嬛這個備品可以隨時被厭棄,頂多是個草蓆(其心爲席,可以卷也)的「莞莞」罷了。
因此,甄嬛有些情緒低落,所以當她和貼身宮女崔槿汐到了空曠荒廢的桐花臺,聽了先皇與曾經最受寵的舒太妃故事,特別感覺君王無情,而那樣的情意又是如此容易消逝。
甄嬛說出心頭的感嘆:「再美再好的情事,也不過浮雲一瞬間,桐花臺如此,先帝與舒妃的情愛又何嘗不是呢?」
巧的是,甄嬛又在桐花臺遇上了年輕英俊的果郡王,緣分顯得刻意,但又很自然。
身爲舒太妃的唯一獨生子,果郡王允禮看盡他的母妃當年因爲受寵而遭到後宮所有女子敵視鬥爭的下場,所以特別能體會甄嬛的困境,同情加上仰慕,使得這位年輕王爺早就動心之下,單戀之情一發不可收拾。
大概所有的女子都會爲這樣的果郡王動情,單身未婚,出身高貴,思想不凡,似乎什麼優點全都集中在果郡王身上,匯聚諸多優秀特質的王爺卻是甄嬛得敬而遠之的對象,因爲那是她的小叔,皇帝的十七弟。
進退維谷間,甄嬛縱然對皇帝失望,卻仍把持住自己,持續多年都拒絕了果郡王的情意。
而在同時,天子面對着西北戰事與京城時疫的雙重威脅,即便已有證據顯示,華妃(年世蘭)犯下許多惡行,在後宮殺人又賣官欝爵,皇上仍不加以處置。
沈眉莊多次遭受謀害,甄嬛視爲可愛妹妹的淳兒(方淳意)被殺,自己還一天到晚讓人陷害,皇帝始終放任年家不處理,早已使得甄嬛失去信心,兩人感情持續淡薄降溫。
下圖是甄嬛在皇帝的養心殿發現的一把團扇,皇上時常寵幸華妃,團扇上留下了華妃濃郁的香氣,使得她也不禁說話帶酸,出言諷刺。
然而,女人的嫉妒是至尊閒暇時的娛樂,皇帝視之爲感情的表現,卻與甄嬛心中所想大相逕庭。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此耗盡,皇上後宮層出不窮的詭計與女人,華妃(年世蘭)集團囂張跋扈的姿態,還有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與安陵容的不斷暗害,使得甄嬛情緒崩潰。
因爲她終於明白:帝王之心太過冰冷,原來以往獲得的寵愛,不過是自己擔任純元皇后替身多年的代價。
甄嬛性情高傲,她有梅花的傲骨,自然不願委屈下去,更基於父親被罷官貶謫去寧古塔,於是她生下朧月公主併爲之命名爲「綰綰」之後,黯然而悲傷地離開了皇宮,自請去京郊的甘露寺帶髮修行,想要遁入空門來保護家人與女兒的周全。
朧月公主被送去敬妃(馮若昭)處撫養,也不過就是個出生不滿七日的女嬰,而尚未從生產中恢復過來的甄嬛,連月子也沒坐,就在後宮風暴中轉赴甘露寺,勞累與病痛因而引發高燒,還被無情的甘露寺姑子們趕出寺外。
這段情節很可能會引發武則天出家的史實聯想,不過情境不同,人物心態也頗有差異,所以個人覺得尚且合理。
比較古怪之處,就是緣份很深的十七王爺果郡王允禮,其母卻是在甘露寺附近的道觀修行,太過於巧合。
下圖是甘露寺中的尼姑羣,左邊的靜白常常率衆姑子欺凌甄嬛,而甄嬛的法號也頗爲玩味,叫做「莫愁」。
實際上,甄嬛心中的哀愁更多了,寺中唯有一位「莫言」對她還不壞,甘露寺住持靜岸,卻根本無法遏止衆人欺凌弱小的問題。
爲何果郡王允禮是劇中最得女子傾心的好對象?
很簡單,他始終對甄嬛以禮相待,多次幫忙解決困難,暗戀表現得明白徹底,就是不願給心愛的女子惹任何麻煩。
年輕俊俏不說,專情重義不提,詩書才氣不論,兩人還可以用笛子與古琴合奏,如此這般心意相通,大概甄嬛不愛上他也很難。
然,甄嬛覺得自己生過女兒,又是皇宮裡出來的女人,廢棄之身,家人還遭到流放之刑,此身如此殘敗多病,覺得自己配不上王爺,仍舊不斷拒絕果郡王的求愛。
直到甄嬛被趕出甘露寺,還在大雪中要前往凌雲峰的另一處禪房,這時女主角發了高燒,在半途中虛弱將死。
似乎全世界都拋棄了甄嬛,果郡王依然不吝伸出救援的雙手,當他從大雪封山的狀況下騎著白馬出現,大概多數的女性觀衆都覺得這位白馬王子遠勝宮中那噁心的帝王。
風雪之中,白馬鈴聲清脆,馬蹄踏雪的輕響,構成美妙的音樂。
但這還不夠。
甄嬛早就對果郡王有好感,而這位王爺用自己的健康,親自臥於雪中爲女主角的高燒降溫,雖說不符合退燒常情,但絕對是浪漫無比的場景。
後來,果郡王允禮天天吹笛來追求這位窈窕淑女,笛聲或哀切,或悠揚,終於在大雨中打動了望着王爺淋雨的女主角。
簡而言之,兩人發展順利,果郡王的單戀結束,甄嬛此生最安穩甜蜜的同居生活開始。
王爺時常來往皇宮幫甄嬛探視女兒朧月公主,一方面還得忙着幫皇帝辦差,兩人本打算搞個假死計劃來雙宿雙飛,不料果郡王被準噶爾偷襲而失蹤,人人都以爲王爺死了。
甄嬛運氣壞到極點,她在王爺失蹤後懷孕,還以爲果郡王死了,只能回頭想辦法讓皇帝來到凌雲峰的禪房會面,假稱所懷雙生子是天子的種。
三年時光,甄嬛不在皇宮,皇上夜半難寐和生病之時,不免想起這位女子曾經的深情,發覺自己並未完全將之視爲純元皇后的替身,遂歡歡喜喜將甄嬛帶回後宮,完全不知曉這數年時光的變遷,甄嬛早就放棄了早先對帝王的幻想與感情。
回到皇宮的甄嬛,完全改變了原本的心態,不管死活,只願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並且對當初陷害自己的妃嬪展開殺無赦的報復。
上圖是甄嬛的派系,後宮主要有三大派系,除了甄嬛這個小集團之外,另有皇后(烏拉那拉‧宜修)、華妃(年世蘭)兩大派系,成員也顯得更爲複雜多變。
我做的其他表格,會另闢文章描述,大致上甄嬛早期多半就做些嚇人的小事,手法無關緊要,而且被嚇瘋之人,也算是罪有應得。
譬如麗嬪,毒害甄嬛就有她參與的一份,甄嬛讓小允子裝鬼嚇她,麗嬪自己心中有鬼是一個原因。
至於富察貴人,此女曾經跟齊妃一同讓人毆打甄嬛,同樣算不上無辜,甄嬛也就說了呂雉對付戚夫人的「人彘」手段,以及武則天收拾王皇后和蕭淑妃的「醉骨」改良酷刑,就讓這個滿軍旗的女子受驚而被嚇瘋。
根據每個人所做的壞事來論,甄嬛所犯的罪惡,尚且不如華妃或皇后來得多且徹底,但是都用在點子上,最關鍵的男主角(皇帝)、三大女配角(皇后、華妃、安陵容)可以說都給她收拾了,回宮之後的甄嬛,也變成了狠辣無比的毒婦。
後宮中的女人之陰毒,或者手法之複雜,絕對不比皇上遜色,也不免爲之感到戰慄。
甄嬛對於皇帝,其實感情的層次上變化細膩,如果仔細觀察女主角的裝扮或表情,很容易就能看出不同於早期之處。
此劇的成功,在於女主角自然而表現出的情感,從肢體細微處的演出,到神色憂鬱中帶有兇光,十分扣人心絃。
其實甄嬛不是太狠毒,而是爲了生存而不得不爲之,讓人倒是有些佩服甄嬛了,因爲她能從逆境和絕望中生存下來,還變得更爲強大,這樣的女人是會讓男人折服的。
她回宮之後,皇帝爲了欲蓋彌彰,將甄嬛加了滿族上三旗的姓氏「鈕祜祿」,擡高了她的身分,並且封爲「熹貴妃」,將四阿哥弘曆劃歸其子,名列族譜。
不得不說,皇上這些舉措,是在明瞭自己心中感情的彌補措施,甄嬛出宮修行三年,其辛苦可想而知,因此天子給了「寵」,主要是想表明心跡,「熹貴妃」的橫空出世就是個分水嶺。
但甄嬛早就變了心,「熹」表示微明的樣子,是晨光之前的熹微光線,這也象徵了她完全轉變的性格,那些微的晦暗光影,構成了甄嬛的世界,她早已打算忘記那曾經如草蓆一般的「莞嬪」心境,一切都成前塵往事。
皇上的悲劇,在於情愛來得太晚,早已耗盡彼此的真心。
王爺的悲劇,在於他僅專情於甄嬛,還癡心不改,最後只能讓君王猜忌謀殺。
甄嬛的悲劇,則在於命運的捉弄,不得不回到後宮並生養果郡王的子女,然後開展各式各樣的報復,「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就連富察貴人那種極小的怨恨也一定要出手,殘忍得讓人難以回憶起她當初入宮時的清純模樣。
但許多時候,甄嬛還是不得已的,好比皇上讓她給遠去邊關三年後回朝的果親王下毒,或許天子認爲這做法就像太后親手毒殺隆科多一般順理成章,甄嬛最後的復仇那般慘烈,不過也是彼此累積的新仇舊恨所導致。
原來權利那麼大的人,也有自己保護不了的東西,各自榮升爲親王和貴妃的舊情人,後來還是得面對那杯毒酒。
倘若甄嬛害人是爲求自保而不擇手段,那麼其他女子各懷鬼胎、生活所迫或嫉妒生事,其實也是後宮所扭曲而成,而天子推波助瀾,讓這些妃嬪不得不兇惡起來。
甄嬛曾說:「人情世故的事,既然無法周全所有人,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在後宮之中,又有哪個女子不是如此,而前朝與皇帝的女人們各自選擇立場,不就是爲了最基本的自保麼?
好比寧嬪(葉瀾依)的問題,在於她本就不喜歡宮廷生活,從一介馴馬女的自由日子,時時等待果郡王允禮偶爾到訪,卻意外被皇上強行納爲妃妾,因此本就有一點兒對皇上的怨恨。
而後,葉瀾依得知甄嬛回宮出於不得已,後來則是爲了果親王之死打算報復皇帝,因此願意施以援手,再後來得知甄嬛的龍鳳胎其實是王爺的,所以爲了保全王爺的子嗣,就更加願意幫助甄嬛了。
她也明白,自己同樣喜歡王爺,而皇上卻不顧手足之情要致王爺於死地,電視劇改爲下毒與春藥,一改小說中用豹子攻擊行刺皇帝,衝突性少了點,但仍可發現其深情。
因爲甄嬛是十七王爺愛的人,幫甄嬛就是幫允禮,葉瀾依的想法很簡單,她曉得殺了甄嬛果郡王會傷心,故而選擇自己對帝王動手。
太多的毒殺,對照皇親貴族竟然能產生的「夫妻」情懷,有時顯得很突兀,但仍可見些許真情。
其實我一開始並不看好甄嬛和果郡王,也期待和小說情節有所不同,可是看到自從甄嬛二次進宮,皇帝的種種疑心與不信任,益發襯托了王爺的好與愛情的純粹。
果郡王引用《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是很好的註腳,到最後因爲甄嬛打算自盡,王爺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保全她,分外令人惆悵。
而皇帝是絕情又好色的,譬如沈眉莊剛去世就馬上對甄嬛的兩個姊妹下手,一下子要封浣碧爲常在,轉過頭又看上甄玉嬈,樣子比小說的大周皇帝玄凌還討人厭。
皇帝的心狠,造就了甄嬛後來的狠毒,可以說女人的陰謀,泰半來自於君王的冷情。
後宮險人心更險,冰霜薄人情更薄!後宮中的現實使得情愛崩潰,是個別人的問題,也是整體風氣的影響。
是個重情義的女人,大概都要愛上果郡王,而最不值得愛的就是皇帝。
皇帝真是絕情又好色,對自己兄弟無情無義,恩淺怨深,皇帝的心只關注江山社稷,恩威領導卻充斥詐術,主業看似是傳宗接代,副業是國家事務,事實上卻都是在爲成全自己的皇位權勢罷了。
甄嬛這個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女人若善良了,就在後宮被人欺負,學得厲害了,別人還都怕着自己。
即使甄嬛變得兇狠,可以背叛丈夫暗地通姦,私下收買人心禍亂朝鋼,又勾結太醫剷除異己,不過都是長年在後宮耳濡目染的影響。
但對於家人,她還是保有溫情,妹妹們想要什麼,全都可以傾全力幫忙,甚至曾經連心愛的王爺也能拱手相讓,即便早就明白異母妹妹居心叵測。
只是對於王爺,不免不覺得遺憾,有些事,做過,錯過,然後放手,會覺得痛苦,可是反過來看,與其緊握着不放,卻得到了毀天滅地的絕望,如皇帝那般怨忿而死,絕望如斯,一點一滴,啃噬得他屍骨無存。
如果時光倒流,相信王爺寧願甄嬛是不回去後宮的,但一切都無法回到過去,這便是現實的悲哀。
甄嬛曾經評論後宮那些不爭寵的女子:「有時候不爭,比能爭會爭之人有福多了。」
她覺得自己是個無福之人,爭寵要拿命去搏,換言之,許多人爭來爭去,最後能獲得的快樂太少,反而個個都痛苦不堪,或下場淒涼。
熹貴妃之所以對皇帝感到心寒,滿身恩寵仍不忘報復,也不過就是在領略爭寵的背後種種,學會了虛情假意,併爲了那樣的假情能獲得皇帝青睞,而對自己往日真心感到悲哀吧。
妃妾爭聖寵,皇帝也爭先帝和皇太后的寵愛,說來大家都是世俗之人,也爲了那爭,而弄得渾身傷口。
瑛貴人(採蘋)之死,也讓甄嬛更感心寒,也就是皇帝一句話,莫須有的罪名便能安在任何無辜之人的身上。
皇宮裡的女人都太可憐了,只因爲長得符合皇子的喜好,美人無端香消玉殞,可以說是禍從天上來,後宮妃嬪就算再光鮮亮麗,也都是皇帝泄慾生養的工具。
今天的討好,可能就是明天的痛苦,後宮女子不過是王家的奴隸,官方永遠可以有各種說法來定任何人的罪。
最扭曲的就是這帝王之家,工具是隨時可以拋棄的,利用過後沒了價值,只憑皇帝一言判生死,也會使得甄嬛回憶起她曾經做爲「莞莞」那樣一個替身的過去,更會堅定甄嬛對皇上覆仇的決心。
想想人活一世,無論是皇上或甄嬛,任誰竟都是如此的淒涼!
想想故事裡的人物,王爺確實是最美好的存在,無論是「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或者是「雪花映着紅梅簇簇,暗香浮動,纔算是良辰美景」,能夠保持那樣的身姿和心性存活於皇家,劇中的十七王爺的確相當吸引人。
愛情如不能兩情相守,誓言一生守護與祝福,而能夠儘量爲對方着想,這必然是甄嬛被允禮打動的原因。
所以當王爺死後,甄嬛在悲痛中從桐花臺上摔落下來傷了腳,也不禁幽幽地告訴最貼心的宮女崔槿汐,自己日後沒有意願再跳那曲驚鴻舞了。
或許王爺臥雪救美人,甄嬛在遠離皇宮的凌雲峰與王爺定情,是此劇最浪漫甜美的幾幕戲,可是隻要鏡頭回到後宮,便令人心情變得無比沉重而晦澀難安。
身爲「熹貴妃」,甄嬛那冷豔的妝容,訴說着平靜底下的暗潮洶涌,以及光明之中暗藏的重重殺機。
爲了對付皇帝,她命人將血滴子統領的夏刈暗殺,並且掌理六宮妃嬪,不讓任何女子有機會面見皇上,長久放任葉瀾依用春藥和水銀毒害天子龍體,纏綿於房事的君王終究被掏空了身子,病入膏肓。
天子本就薄情,就算最後付出真情也不怎麼樣,甄嬛看待這位至尊是怎麼也無妨了,她很聰明,曉得皇帝被氣死後,自己再也不用過那膽戰心驚的生活了!
只不過,枉費兩人互相折磨彼此到最後,甄嬛在淚眼模糊中宣佈皇帝駕崩,有些釋然,或許也有些許痛楚,但絕對沒有自責,因爲這是屬於她的報復。
回想起皇帝與甄嬛初遇那日,「杏花不似桃花豔麗,又不似寒梅清冷,格外溫潤和婉」並非是她所喜愛的景緻,那是屬於皇帝和純元皇后的過去,也是安陵容刻意模仿的虛僞。
甄嬛的命運卻又像杏樹,一開始紛飛滿天而開放得繽紛燦爛,果子極酸極澀,杏仁(心)也無比苦澀,縱然最後勝利了,卻不得不屈服於身分,繼續孤獨地活下去。
先不論電視劇好看不好看了,且說這些女人吧,想起的恍若是《紅樓夢》那句「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離亂承合與恩怨難平中,一點一滴訴說着大時代的女子閨閣心事。(待續)
※本文經原作者授權,未經允許請勿隨意轉載。本文作者部落格:http://blog.udn.com/rosylovesyou/6438618。本文原標題:《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四)甄嬛這個女人的愛恨情仇、爭權奪利、派系鬥爭,以及她的心境轉變,因本報標題有字數限制,略加修正。
●作者Rosy,水瓶座,新北市。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