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展示創新出彩 助力紅色文化破圈傳播
“紅色文物 青春漫繪”繪黨史佳作,“紅色文物青年說”講革命故事,“紅色雲展廳”一屏看遍百家紅色展館。現如今,年輕化、數字化爲紅色文物創新展示賦能,助力紅色文化破圈傳播。
紅色文物“活”起來。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加入新媒體藝術,首次採用全息影像技術展出“開國大典”原始影像,備受好評。開放不到兩年,已接待參觀者50多萬人次。近日,在國家大劇院展出的“不忘來時路 永遠跟黨走――講述革命文物背後的故事”主題展,用實體文物、圖片視頻、油畫雕塑、VR等手段,挖掘21組革命文物背後蘊含的故事。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紅色影視、繪畫、書法、檔案圖片、文物等線上線下專題展覽引人注目。你可以在北京打卡北大紅樓,見證“覺醒年代”;去延安遊覽寶塔山,照見“延安火炬”;探訪嘉興南湖革命聖地,感悟“紅船精神”……3.6萬多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超100萬件/套國有館藏革命文物,在祖國大地上構築起厚重磅礴的紅色力量。
革命文物展示傳播作用彰顯,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全國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超過1600家,革命文物展覽陳列、傳媒作品、宣教活動創新出彩。
紅色文物青年說 讓紅色文化傳承不息
日前,受影視劇《覺醒年代》熱播影響,很多年輕人會佩戴相關歷史人物的文創徽章去北大紅樓、李大釗故居等景點打卡,以表達對先輩先烈們的敬意。北京革命文物資源豐富,紅色基因底蘊深厚,近年來,北京市文物部門廣泛開展“用文物講黨史”活動,將北京大學紅樓、原中法大學、長辛店二七大罷工舊址等革命舊址,保護修繕後對公衆開放。
有效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爲更好地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近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宣部《黨建》雜誌社等單位聯合推出“紅色文物青年說”,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網和中國傳媒大學推出“紅色文物 青春漫繪”等系列主題活動以青年人視角,創新性講述紅色故事。
一雙與衆不同的草鞋、一封趙一曼烈士遲到21年的家書、一部啓迪後人的經典……不管是講故事還是繪漫畫,青年學子都能在紅色文物中重溫黨的百年曆程。
同時,在各地的講堂、會議室裡,在大學的校園中,“青春黨課”成爲青年黨員的必修課。年輕人在強信念、跟黨走的思政學習中,打卡紅色地標、參觀紅色文物、學習紅色精神。
從《共產黨宣言》首版中文全譯本到開國大典使用的國旗,每一件紅色文物都是百年黨史的見證,承載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紅色文物青年說,爲黨史學習注入青春活力,賡續紅色血脈,讓紅色文化傳承不息。
紅色文物數字化 提高紅色文化傳播效率
紅色文物並不“沉默”,互聯網時代,數字技術讓紅色文物“活”起來,如線上紅色展廳、講述紅色文物背後故事的音視頻專輯,還有沉浸式展廳及舞臺表演等多種創新展示,都爲提高紅色文化傳播效率提供新的契機。
聯動百家紅色場館,6月15日,人民網公益展播項目“紅色雲展廳”上線,通過技術手段融合各地紅色紀念館、陳列館、展示館、博物館等四史教育內容,形成“紅色媒資庫”。年輕態、多元化的內容產品,使黨史文獻和紅色文化資源得到創新發展和破圈傳播。
6月28日,大型歷史舞臺劇《重慶・1949》在重慶1949大劇院舉行預演,演繹空間和觀演空間交相穿插、渾然一體,通過智能控制,給予觀衆360度沉浸式觀演體驗。近年來,可沉浸式體驗成爲潮流,不管是展覽、演出,還是思政課,皆可依靠環境氛圍亦或聲光電場景營造“沉浸式”呈現。
短視頻、廣播、音頻等方式使紅色文物融媒體傳播成爲常態。VR、AR、3D掃描等技術,打造數字文物,爲觀者帶來沉浸式體驗,極大提升了紅色文物展覽展示的呈現效果,更好、更完整地傳遞出其背後所承載的革命精神。
乘着5G東風,即可輕鬆擁有可隨身攜帶的紅色文物博物館,PC端、移動APP、微博、微信等多平臺、多渠道傳播讓紅色文化花開遍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