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話先說 碳交易別短線投資

環境部長薛富盛19日直言,外界別將碳交所視爲證交所,投資應回到股市,也別將碳權交易當成短線投資。圖/本報資料照片

首批國外碳權交易上路

碳交所22日將啓動首批國外碳權交易,環境部長薛富盛19日直言,外界別將碳交所視爲證交所,投資應回到股市,也別將碳權交易當成短線投資。他並提醒,國外碳權暫時不能抵減碳費。

據瞭解,目前金融、科技、傳產等業者,都有意申購首批國外碳權,除兆豐金、國泰金、臺新金等金融業者,科技業由臺積電、聯電等企業領軍參與,傳產業者中,碳排大戶中鋼更表態要搶頭香,首批購買500噸碳權,爲臺灣排碳有價時代拉開序幕。

薛富盛19日出席「112年資源循環創新研發成果發表會」時表示,國外碳權未來不見得能抵國內的碳費,最主要考量是,要對臺灣實質減碳有幫助,國外碳權的用途是協助企業ESG、碳中和等。他強調,隨着時間演進,未來臺灣在碳費制度更周全時,可以再考量是否能抵碳費。

至於碳交易是否會帶動股市,薛富盛對此迴應,希望外界別將碳交所看成證交所,「這是兩回事」,從事比較短線的投資,應迴歸正常股市或債券等等理財方式,不要把碳權交易所當作資金運作的考量,碳交所也不等於證交所。

據碳交所規劃,未來每天碳權交易時間爲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分;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臺轉售,使用上端視業者各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因此未設定「有效期限」。

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首批掛牌國外碳權除暫不可抵充國內碳費,也不能直接抵歐盟碳關稅,但可做爲「碳中和」之用。企業減碳期盼達到淨零的目標,但減碳後仍未達標的部分,可購買碳權抵充,達到碳中和。

除了國外碳權將從22日開始交易,攸關國內碳權買賣的子法也陸續公告。根據環境部預告的碳交易辦法草案,未來將訂出三種買賣國內碳權的方式,並授權環境部必要時可設定交易價格上限,避免市場炒作,第一筆國內碳權最快明年年中上架交易。

另外,由於環境部將從2025年正式對企業開徵碳費,採認的則是2024年排碳量,預期明年開始碳交易的交易量將呈現明顯成長,2025年趨於熱絡。碳交所表示,目前還有國際碳權的案子在籌備,企業不用緊張買不到碳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