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籍,何爲貫?“籍貫”是什麼地方?下次可別再填錯了!

在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信息的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員的流動也越來越迅速,反而使得有些知識漸漸被國人所遺忘。

就比如今天這篇文章的主題“籍貫”,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在我們日常填個人信息表格時,經常看到“籍貫”這一欄。

據數據統計,大家拿起筆填寫籍貫時,出錯率特別的高。

因爲大家想當然的把籍貫單純的要自己寫地址,所以有人填了自己住的地方,有人填了自己戶籍所在地,有人填了自己出生的地方……

那籍貫有什麼歷史?爲何它有地址概念?我們如今填表格時又該如何填寫?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詳細瞭解一下這個話題,希望能夠解答你的困惑,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填寫好“籍貫”。

首先我們來看看籍貫的歷史。

在《說文解字》中對“籍”字的解釋是“簿書也”,意思就是登記造冊記錄信息的書簿,所以有書籍、史籍的說法。

古時候沒有紙,這種信息通常是記在竹簡上的,籍字便是竹子頭。記錄登記人口隸屬關係的簿書,就被叫做戶籍了。

人口在任何一個朝代都非常重要,統治者通過各州縣的人口戶籍信息,瞭解治下子民的情況,制定稅賦收取方式以及管理措施。

因爲當時的百姓,在統治者眼裡並不是一視同仁的,是要分三六九等,而籍便是用於區分不同職業,不同等級的方式。

古代名門望族叫做貴籍,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是良籍,有些世代爲兵的叫軍籍,行商之人叫做商籍,賣給別人當奴才的就是奴籍,淪落風塵的妓子是樂籍,一些幹木匠、篾匠等手工業者便是役籍……

籍分貴賤,有些籍是享受不到國家福利的,不能參加科舉的,反而要承擔更多的稅賦和責任。一些賤籍是屬於社會地位是最低層,會被人歧視的。

這各種“籍”,朝廷管理是極爲嚴格的,除非有大是大非,纔會發生改變,否則你出生是什麼籍,那一輩子都是什麼籍。

籍,讓別人一看到你就知道你這個人是幹啥的,具有什麼身份地位。

而“貫”,是讓別人看到你,就知道你這個人出生在哪。

“貫”最初是與財有關,銅錢用繩子串起來便是貫,一貫錢,家財萬貫,腰纏萬貫,便是如此。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將某個地方的家族像穿錢似的緊密聯繫在一起也可以叫“貫”,便逐漸引申世代居住在某地,便就叫貫某某地了。

例如白居易詩中“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便是這個意思。

所以後來籍貫兩個字就組成詞一起用了,讓人一看到籍貫,便知道你這人是哪個地方幹什麼的人,然後好看人下菜。

當然經過時間的發展,現在已經是人人平等了,籍貫如今也只是單純的作爲個人原籍地的標識。

至於這個籍貫要怎麼填,根據公安部相關的通知文件可以知道,中國公民的籍貫,應爲本人出生時,自己祖父的居住地(戶口所在地)。

意思就是說你爺爺的戶口地在哪,你就填哪,並不是填自己出生地、居住地、戶籍地,也不是填父母的相關地址。

這裡可以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廣西人,爺爺一直住廣西百色,戶籍也是在百色。後來你的父親成功在上海讀書並且把戶口遷到上海了。

你出生時戶口是在上海,後來你又到深圳讀書落戶,那你填籍貫既不是深圳,也不是上海,而是應該填廣西百色。

因爲籍貫就是要追根溯源,要搞清楚你是從哪裡來,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