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事業單位 “精兵簡政”要擊中“民生痛點”|我有一評
來源:封面新聞
劉秋鳳
“河南省原則上不再保留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近日,2023年度河南省經濟體制改革十大案例公佈。在“事業單位重塑性改革”方面,一系列的數據吸引眼球。事業單位精簡60.7%,事業編制精簡46.9%,廳級領導職數精簡9.3%、處級領導職數精簡25.5%……
河南如此大幅精減事業編制,用“重塑性”來形容改革並不爲過。
爲什麼要改?老百姓對政府機構冗餘,辦事效率低下詬病久已。政府部門自身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河南省委編辦一針見血指出,“有人沒事幹、有事沒人幹”。有些機構存在職能弱化、業務萎縮,主責主業偏離了公益屬性,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等問題;有些機構存在職能交叉、分散重複設置、“小散弱”比例高等問題。
這次,河南出了重拳,期望讓政府機構真正做到“降本增效”。除了備受關注的“砍掉”了科級和事業編制16名以下的事業單位。還有一些單位也將退出歷史舞臺,包括“空殼單位”、“殭屍單位”以及特定歷史任務已經完成的事業單位一律撤銷。撤銷的編制去哪?將精簡收回的機構編制資源向高質量發展、重點民生領域和基層一線傾斜。
傾斜的方向,精準擊中了老百姓的需求點。有專家建議,精簡出的編制應向社區、街道和居委會下沉,提高城市基層工作人員的數量和質量,讓老百姓從改革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和便利。
隨着社會的進一步的發展,老百姓對於政府的要求和期望值越來越高。機構改革不僅要“瘦身”和“健身”有機結合,以結構優化創造更大價值,更要回應羣衆關切,滿足老百姓對多元化生活、高質量生活的需求。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過九次機構改革。大體延續了每五年進行一次機構改革的慣例。每一次改革都順應當時的需要,解決了一些突出問題。本輪機構改革源於中共中央、國務院2023年3月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精兵簡政” 信號很快從中央傳導到地方。據不完全統計,已有江西、北京、重慶、等10餘個省份相繼召開會議,部署、動員機構改革工作。
機構改革從頂層開始設計,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普通老百姓最關注的是,在改革之後,去政府辦事能否不再踏破門檻,變得更加便利,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會不會得到提升。
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政府治理不僅要符合當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也要對照羣衆的新需求、新期待。我們希望,政府機構改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個牌子,合併或撤掉掉冗雜部門,而是讓能者敢上,讓創新者敢闖,讓有真心有實力爲老百姓服務的人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