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精神健康要從“脫敏”做起

新華社記者徐鵬航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時下,精神健康日益成爲人們的追求,精神衛生愈發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國家衛生健康委公佈今年的全國宣傳主題爲“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充分體現了全社會對精神衛生的重視。

呵護精神衛生,要從對精神心理疾病“脫敏”做起,增加理解,減少病恥感,共同營造一個充滿關愛與支持的社會氛圍。

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一些人不能正確認識精神心理疾病——有的人羞於談起,對其諱莫如深;有的人視其爲“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也有的人認爲精神心理疾病是個人意志品質問題,只是簡單的“想不開”“不堅強”“愛鑽牛角尖”。

對精神心理疾病“脫敏”,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精神心理疾病是一種“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疾病。“普通”是因爲它就像一場“心靈感冒”,是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和其他軀體疾病患者一樣,也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普通”則是因爲精神心理疾病更加需要專業的治療,也需要更多的諒解與關愛。

就個人來說,對精神心理疾病“脫敏”,有助於更好地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有助於早發現、早治療。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遇到心理健康問題。出於病恥感而諱疾忌醫只會讓病情惡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主動學習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出現問題時及時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則有助於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避免持續消極情緒對健康造成傷害。要認識到及時求助於專業人員不等於自己有病,更不等於病情嚴重,而是負責任的體現。

就家庭來說,對精神心理疾病“脫敏”,既有助於患者的康復,也有利於家庭穩定和諧。更多瞭解精神心理疾病基本知識,給予患者關心、關愛,對患者的治療、康復至關重要。尊重患者,不歧視患者,爲患者提供支持,能夠減少患者的孤獨感,讓其更有信心面對問題。此外,要充分理解患者的一些行爲是疾病導致的,而非其有意爲之,減輕照護者的心理負擔。

就社會來說,對精神心理疾病“脫敏”,有助於形成包容和支持的社會環境,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不僅是醫療衛生問題,更是民生和社會問題,關乎個人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一方面,加強科普,讓更多人關注心理健康,瞭解精神衛生,爲精神心理疾病“去污名化”至關重要。另一方面,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將精神衛生融入社會治理,從源頭髮力,主動預防、系統解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支持,既能讓民衆更方便地獲得心理健康知識和服務,也有利於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健康水平。

以科學和包容的心態,瞭解精神衛生知識,關注心理健康,理解和接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將有利於形成更加友善和溫暖的社會環境。對此,需要你我攜手共同營造“同心健心安心”的社會氛圍,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真正的精神健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