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召選民改變 歐巴馬反被選民改變

兩年前,歐巴馬以「Change」爲號召,不僅選上總統,也席捲參、衆兩院的多數。兩年後,美國多數選民同樣以選票,對歐巴馬與他帶來的變化說不!美國期中選舉揭曉,共和黨席捲衆議院多數,足足增加了六十席,而在參議院也增加六席,民主黨僅比半數多一席,州長選舉方面,共和黨則從民主黨手上奪下至少十州

回顧兩年前歐巴馬當選時,情勢非常有利,白宮與參衆兩院都由民主黨控制,但也因爲自恃有國會多數,歐巴馬推動法案時,操之過急,從健保改革、刺激景氣方案到銀行改革法案,白宮與民主黨國會領導人都不願妥協,立法效率很高,可是卻給別人傲慢的印象

歐巴馬的執政團隊也呈現分崩離析,部長們互放暗箭,許多白宮資深幕僚紛紛在期中選舉前辭職他就,呈現大慘敗前先跳船心態。而早在選前半年,歐巴馬其實就已看到民衆不滿在升高,他還特地把總統選舉的軍師普樂夫找回來操盤,但頹勢已難再扳回。

無可否認,這次矚目的焦點是茶黨,它所獲得的支持並不如事先的預期,幾位知名度高的候選人,包括歐唐納費歐娜安格爾都沒有當選,但是至少三個州的參議員,以及爲數不少衆議員都打着茶黨候選人的名號當選。強調減少開支、小政府的茶黨,一夜之間,已從政治運動轉化成政治黨派,將來進入國會,是會形成單獨政團?還是逐步學習華府的權力遊戲規則,被吸納入體制?仍有待觀察。

期中選舉的挫敗,對歐巴馬政府未來兩年的運作,將造成嚴重的牽制。除了衆議院議長裴洛西去職,由共和黨多數黨領袖貝納出任,所有委員會主席都將換成共和黨人擔任,舉凡議程安排,法案審查,都會受反對黨控制。導致沒有任何一黨有能力單獨推動政策,在衆議院,佔多數的共和黨一定會通過歐巴馬不樂見的法案,而參議院中,共和黨會更有效的阻擋他們不喜歡的法案,當然白宮也可以否決國會送來的法案,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雙方都不肯退讓,釀成僵局,行政停擺。這不是沒有發生過,一九九二年期中選舉,金瑞契領導的共和黨大勝,與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對着幹,連預算都通不過,導致聯邦政府關門

這未必對歐巴馬不利,事實上,共和黨知道政府停止運轉國民責難無可逃避,最後還是要分攤責任,共和黨後來與柯林頓達成妥協,結果一九九六年柯林頓依然連任成功,而共和黨仍然取得國會多數,各讓一步,雙方政治上也各有所獲。

在對外方面,外交向來不是期中選舉的重要議題,但是美國以外的人卻訝異的發現,共和黨與茶黨的批評歐巴馬不愛國,用裴琳的話來說,是:「不相信美國是世界上僅見、爲善的力量」。他們認爲美國是最強大的、最有道德的,無法接受其他挑戰美國的國家興起,所以規範其他國家的法律,不應該約束美利堅,就是這種盲目的意識形態,讓布希發動侵伊拉克戰爭,全世界不敢想像,歐巴馬如果再輸掉兩年後的連任選戰,這樣想法的人回來執政,會變成什麼局面。

國際社會曾對歐巴馬有很高的期待,但兩年下來,他並沒有做成什麼,中東和談再度陷入僵局、伊朗北韓核武談判停頓,哥本哈根環保高峰會沒有達成協議阿富汗戰場敗仗連連,甚至與中國的關係都比以前退步。要轉變世界對美國的印象,歐巴馬單單靠「我不是布希」是不夠的,世界的問題都還在那裡,在剩下的兩年中,他必須要拿出辦法來,才能贏得世界的尊重。

三週之後臺灣將舉行的五都選舉,雖然國情不同,但是美國期中選舉卻對臺灣有若干的啓示。首先,期中選舉是對政府的信任投票,在美國如此,在臺灣五都選舉也將會是如此,如果反對黨獲得民衆支持,這是當政者應該深自警惕的,但是如果執政黨候選人受到支持,反對黨也應該檢討自己的主張是否不合時宜。

其次,期中選舉的結果,就像過去的幾次期中選舉一樣,通常是變動的,成熟的獨立選民會來回選擇,在一九九四年柯林頓時如此、一九八二年雷根主政時也是如此,而且這兩位期中選舉遭逢挫敗的總統,都獲選連任,任何人宣稱「政治版圖」已經轉移,兩年之後,都會發現過度樂觀。

最後,從二日午夜期中選舉結果揭曉後,二○一二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就正式起跑,誰會在這兩年間出頭,誰會被潮流給淘汰,政治的競爭是很直接殘酷的,臺灣五都選後的時間更短,只有一年三個月,五都選舉的結果與總統大選,將會更緊密的綁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