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連蘋果都放棄的電動汽車,爲什麼小米成功了?
4月21日,韓國媒體《今日財經》發表文章稱,以美國和中國爲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紛紛涉足電動汽車的開發,最近卻因表現出不同的步伐而受到關注。象徵創新的蘋果公司宣佈將放棄從2014年開始雄心勃勃準備了10年的電動汽車業務。另一方面,中國小米於上月28日發佈了首款自主研發的電動汽車車型“SU7”。尤其是小米在開始電動汽車研發三年後推出了一款完成度非常高的產品,令人感到驚訝。
據悉,此次上市的小米電動汽車數據顯示,標準車型一次充電最多可行駛700公里。此外,小米方面介紹稱,充電15分鐘和5分鐘分別可行駛350公里和138公里。21.6萬元人民幣起的價格遠低於保時捷Taycan和特斯拉等競爭對手。市場反應也很熱烈,上市僅30分鐘,首批5萬輛就被搶購一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消費者對大科技企業推出的電動汽車的關注。
另一方面,蘋果在小米推出電動汽車前約一個月宣佈正式終止電動汽車研發項目“Titan計劃”。在完全無人駕駛汽車開發面臨困難的情況下,電動汽車市場也出現了停滯徵兆,因此判斷難以確保充分的利潤而放棄了電動汽車業務。此外,落後於競爭對手的AI領域的危機感在做出這一決定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分析認爲,技術困難、經濟可行性和企業戰略的變化阻礙了Titan項目的發展。
有趣的一點是,擁有世界領先技術的蘋果公司花了10年時間,投入了約100億美元的資金,卻放棄了電動汽車的研發,小米卻在短短3年時間內就成功了。至於原因,首先是兩家企業追求目標的差異。蘋果是一家以創新爲標誌的公司。每當蘋果推出新產品時,這次究竟包含了哪些創新元素,始終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電動汽車領域,蘋果也很可能無法擺脫發佈“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新車”的壓力。
相比之下,小米將電動汽車視爲“小米生態系統”大局中的一個元素。因此,相比創新,採取的策略是從外部採購已有的各種電動汽車技術,生產設計時尚、性價比高的通用產品。車輛設計是小米自己做的,但除此之外的零部件都是從博世等全球汽車電子企業採購的,因此能夠快速推出成品。歸根結底,蘋果對開發的所有產品都要求創新性,小米追求生產具有性價比的通用產品,兩者的戰略差異導致了兩家公司在電動汽車開發上的步調不一。
市場專家預計,蘋果放棄Titan項目並不會導致其完全撤出電動汽車業務。在AI領域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後,在此基礎上重啓業務,向提供軟件的方向發展,爲加快開發完全自主汽車做出貢獻。小米將繼續其將電動汽車市場升級到新水平的戰略,通過將最近推出的電動汽車與小米現有的智能手機和家用電器連接起來,擴大生態系統。
代表美國和中國的蘋果和小米圍繞電動汽車研發做出的不同決定,對未來電動汽車市場將產生怎樣的影響,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