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全臺猝死逾30人 官方無「冷死」統計!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首波寒流來襲,全臺各地頻傳低溫引起身體不適送醫,非正式統計猝死逾30人,因爲官方無「冷死」統計,無法確定因爲天冷死亡的人數。國民健康署呼籲民衆注意低溫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長輩,天氣變冷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間接引發心房顫動,也是心肌梗塞及中風好發時候。
臺北28日白天氣溫只有攝氏13、14度,晚上到29日凌晨還降到12度。根據消防單位初步急救送醫訊息,臺北在這一兩天有17名老人因氣溫變化猝死或送醫不治。新北市28日有7人猝死。
此外,桃園縣28日有1人疑凍昏送醫不治,新竹地區共有3人疑似低溫引發身體不適送醫,其中2人經急救不治,詳細死亡原因仍待檢警相驗;臺南有3人疑因天冷猝死。
國民健康署說,國人死因登記採認「直接死因」,例如:疾病或事故傷害,「冷」並非直接死因,而是促成疾病惡化、突發生理異常的環境因素。急診醫師可能會在病歷描述時提及病人生理狀況受到低溫影響,也可能不會在病歷描述時提及病人生理狀況受到低溫影響,因此無法正式統計冷死人數。
依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顯示,101年共有4萬2449人因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而死亡,佔總死亡人數27.6%,約四分之一的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國民健康署提醒「天冷,須嚴防心血管疾病發作」,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別注意保暖,同時也要定期量測血壓,並遵守醫囑服用藥物。
國民健康署指出,民衆常自以爲「平常偶有心悸,很輕微,自己都有在運動,所以沒問題!」、「胸悶、休息一下就好!」,這種民衆以爲的「輕微胸悶」纔是最危險的心臟病警訊。半數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在發作的前一個月內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部悶痛狀況。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衆,爲免因自身輕忽而發生憾事,要多注意以下心臟病的徵兆及警訊:
1.心絞痛:主要徵兆爲「胸悶」,範圍約半個手掌,位置在胃到下巴、右肩到左肩甚至到左手肘。2.心律不整:主要徵兆爲心臟蹦蹦跳,容易喘、耐力變差,若爲心房顫動,中風機率高達常人的5倍。3.心血管過於狹窄:主要徵兆爲吃飽飯後、生氣或有壓力時、季節轉換、運動過後,出現喘不過氣、心悸、持續幾分鐘以上的噁心和冒冷汗。
天氣寒冷,民衆喜歡外出泡湯,心血管疾病病患及老年長輩泡湯時,應謹慎並特別注意幾個事項,包括泡溫泉時間勿超過15分鐘,勿太快起身,最好有親人陪同,溫度勿超過40℃,且千萬不要一下用冷水,一下用熱水。
若剛喝過酒或吃過麻油雞、羊肉爐、麻辣鍋等大餐,也要避免飯後馬上泡湯,最好等飯後1.5小時或2小時再進行。因爲酒精、麻辣食物都會讓心跳加速,加上熱水、溫泉刺激,恐怕心臟負荷不了,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