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臺灣大選結果或難以影響日本的對臺政策(劉星)

(示意圖/shutterstock)

臺灣地方選舉結果尚未定局,作爲門外漢的筆者沒有能力進行預測,但無論哪一方當選,今後的臺灣問題在是中國內政問題的同時,大概率也將日益成爲地區秩序中的不確定因素和各方利益的角逐場。日本作爲地區事務的重要參與者,哪怕僅僅爲了顯示自身的存在感,也會在臺灣問題上更爲積極。近來,「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不但被一部分政客和學者作爲炒作的話題,也頗具被造勢爲「事實「的勢頭。

舉例而言,日本頗有名氣的智庫和平財團屜川前年開始就專門組織了日美軍事專家和安全專家對「臺灣有事」的專題軍事討論和軍棋推演,推出了「日美臺安全保障」的專項研究,還從混合戰爭等視角探討了「臺灣有事」的各個階段和日美的對策及難點。儘管目前「臺灣有事」時日本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從臺灣撤僑(2萬人),如何「保衛」釣魚島(其理由是因釣魚島被中國視爲臺灣省之一部分),但長遠看,只要兩岸關係沒有實質性改善,中美關係依然走在競爭的道路上,中日關係持續低迷的話,安全、甚至戰爭的話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日本涉臺言行中也不值得奇怪。

長期以來,臺灣關係法、軍售等使美國成爲涉足臺灣問題的主角。但日本和臺灣在非安全領域以及日本政府所稱的非政府實務交往中卻保持着極爲密切的關係。日臺貿易額2022年爲882億美元(日本有210億美元黑字),日本是臺灣第二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雙方的人員交往也十分頻繁,2019年217萬日本人訪臺,更是有489萬臺灣人來日。

此外,日本也在不斷調整與提升與臺灣的政治關係,比如政治家和議員頻繁訪臺且大談友誼與合作,2017年駐臺機構改稱「日臺交流協會」,2023年春天開始派遣防衛省在職文官常駐臺北以加強情報收集工作應對對「臺灣有事」的擔憂。這些動向都表明,無論是出於配合日美同盟的外交核心目標,還是出於地緣政治甚至地緣經濟的考慮,在不觸動「一箇中國」的底線的前提下(這個底線由誰定義本身也是一個問題),穩步推動日臺關係的發展都是日本政府的政策方向。當然,日本是否主動,或主動是否會得到臺灣的積極迴應,在很大程度上將受到誰執政臺灣的影響。

中日兩國在日本對臺關係問題上或許有兩點比較特殊的地方。首先,與美臺關係相比,日臺關係更爲複雜。戰爭、殖民統治、民族壓迫、現代化進程、乃至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提出的「以德報怨」的方針(這也是日本親臺人士的重要理由之一,甚至還有祭奉蔣介石的神社……)等,這些互相作用的歷史因素無疑使大陸對日本涉臺動向更爲敏感,更有可能產生特殊的應對。從日本的視角看,在日本想要更加顯示制衡中國的意圖時,也存在有意借臺灣問題試探中國的反應,並增大其對華「威懾力」的可能性,但其後果的確無法忽視且難以預測,謹慎行事應成爲日本提升對臺政策需要認真思考的一種方式。

其次,如果僅僅從政治安全角度觀察日臺關係也有可能導致對民間交往對外交之重要性的忽視。日臺之間民間交往密切,且在民間互有好感,根據日臺交流協會的統計,2021年77%的臺灣人對日本抱有親近感,60%的人最喜歡日本(喜歡中國和美國的分別爲5%和4%),另外46%的臺灣人認爲日本應是今後臺灣最應保持友好關係的國家(認爲是中國和美國的分別爲15%和24%)。76%的日本人對臺灣有親近感,近一半的人認爲亞洲國家與地區中最親近的是臺灣。

可見,這種經濟和人員的密切交往及在民間的互相認知是支持日臺關係的重要基礎,不僅使日本對臺政策不太可能因臺灣政局的變化(或不變)有戲劇性的變化,也會對中日關係的發展產生微妙但卻長遠的影響,換言之,構建從民間交往直到安全對話、政治互動等各領域健全且「寬鬆」的中日關係,纔有可能將日臺關係納入到中日關係的大框架之中。

(作者爲日本山梨學院大學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