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國絕不會傷害以色列利益(劉強)

儘管美國要安撫國內外指責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輿論壓力,但是它絕不會傷害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和安全訴求。圖爲以色列特拉維夫街道上,將拜登描繪成捍衛以國的超級英雄。(示意圖/美聯社)

以哈衝突的事實並不複雜,各方對事實的表述也沒有很大的差異。哈瑪斯毫無疑問誇大了加沙地帶的平民傷亡數字,但是以色列也承認有較多的平民傷亡,只是強調低於哈瑪斯宣佈的數字。

爭論各方只在如何解決衝突的方案上存在差異,以色列只接受人質換停火,甚至願意釋放所有在押的哈瑪斯人員來換取剩餘人質,但以色列不接受止戰,誓要徹底消除哈瑪斯;哈瑪斯的訴求是生存下去,甚至開出了轉變爲非軍事政治組織的條件,但是哈瑪斯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它無法交出更多的人質了,剩餘人質大概率已經不在人世了,所以它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拿來交換了。

衝突之外的各國和聯合國,最偏向哈瑪斯的一些勢力要求「從河到海,解放巴勒斯坦」,中間路線的國家要求以色列停戰,而最偏向以色列的則要求哈瑪斯釋放人質並投降。總結起來,也不過這三種觀點。

親穆和反猶並非美國輿論場的主流,然而民主黨的移民政策和偏左的傾向製造了更多的意識形態對立。本來,以哈衝突是一場中東地緣政治的爭鬥,從以哈雙方到各種明暗勢力都在角力,但是它很快就演變爲世界各地的意見表達鬥爭。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穆斯林移民較多的國家都出現了大規模的親哈瑪斯抗議活動,並很快進入美國校園,經過十幾天的發酵後,出現了衝擊教學秩序和反猶的傾向。

警方行動之後,顯示出來了校園抗議的兩個問題,一是很多抗議者中有很多來自中東的穆斯林移民,再度引起對移民政策的討論;二是本輪校園抗議的理論實際上出自民主黨這些年來在教育和新聞界努力滲透的左傾理論,即多樣性、平等和包容(diversity,equity and inclusive),在實際中就會過於強調對弱勢一方的無條件支援。這一政策的悖論通過這次風潮顯示出來:即是否要包容那些主張不包容的羣體和做法?是否要支持強勢一方面對不對稱攻擊時的反擊?「從河到海」無疑是在否定以色列平等的生存權,否定猶太人在歷史上稱爲「巴勒斯坦」的這一區域平等的生存權,這種不包容的主張卻得到了高呼「正義」、解放的抗議者的支援。這些抗議者也從不呼籲哈瑪斯釋放人質。衆議院這次關於反猶問題的立法行動已經給出了立法機構的應對意見,也相當於給出了美國主流社會的應對意見。這再一次說明,聲音大的未必是多數。

儘管拜登政府需要平衡美國國內各種聲音,尤其是左翼要求美國逼迫以色列停戰的訴求,但是美國的中東政策不會改變。在國際政策中,英國是美國歐洲政策的基石,日本是美國亞太政策的基石,以色列是美國中東政策的基石。這三個同盟關係構築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支點,三國是美國絕對不會放棄的戰略性盟友。因此,無論拜登政府和尼坦雅胡政府有多少政策不一致,美以關係都不會動搖。這一點是國際政治的明牌,是雙方完全一致的國家根本利益決定的,完全不需要陰謀論。 沒有美國的支援,以色列在中東地區強敵環伺的環境中無法生存;而對美國來說,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土耳其、埃及這幾強都有控制中東的潛力和野心,沒有以色列對中東各路伊斯蘭勢力的壓制作爲美國中東政策的抓手,美國大概率要糾纏於中東的各種衝突。舉例來說,以色列對薩達姆伊拉克和伊朗發展核武器的目標都實施過遏止行動。

美國一方面多次高調要求以色列保護好平民,在沒有穩妥的平民保護方案之前不要進攻拉法,另一方面卻通過了大筆援助以色列的立法,並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巴勒斯坦成爲聯合國正常成員國的提案,就是這種戰略同盟關係的反映,即儘管美國要安撫國內外指責以色列造成大量平民傷亡的輿論壓力,但是它絕不會傷害以色列的核心利益和安全訴求。

(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