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體育排除政治干擾可行嗎?(王麗莎)
喬科維奇的家人在他澳洲入境簽證恢復後,召開記者會。(資料照/美聯社)
喬科維奇與澳洲政府的入境法律攻防,終於在澳洲聯邦巡迴法院法官10日做出裁決,認爲邊境管理局手段有疑慮,他們無權阻止喬科維奇入境,因此下令放行之後告一段落。不過法院的裁決並沒有同時審理喬科維奇持的「醫療豁免」到底有無牴觸相關法律,一切都還充滿許多變數。這一事件之後,讓許多人看到了體育賽事一旦牽扯上政治的角力,會變得多複雜;也讓人不禁思考,到底有沒有可能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
或許上週的另一則體育產業相關新聞,可以提供我們在後疫情時代,讓體育獨立於政治和其他干預的可能。《紐約時報》上週宣佈,將以5.5億美金的高價收購近年營運相當成功的體育媒體《運動員》(The Atheletic)。成立於2016年的《運動員》,是一間純數位的訂閱制線上體育新聞網站。想看到他們的報導內容,就必須成爲該網站的付費訂閱用戶。然而一旦訂閱了之後,用戶就可以瀏覽網站上涵蓋全美和世界各地200多個體育俱樂部及球隊,各項大大小小、國際在地運動賽事的第一手報導。專業詳盡又即時的報導內容,讓他們在成立短短的5年間,就累積了大約120萬名的死忠付費訂閱用戶,市值估算也已超過5億美金。
此次併購案之後,《運動員》將成爲《紐約時報》下轄的一個子品牌,不但能讓近年積極尋求多角化經營的《紐約時報》,在體育新聞報導的深度及廣度有所開拓,還能一舉讓訂戶數從原本的800多萬突破1000萬大關。
《運動員》的成功背後,其實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商業模式。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出涵蓋全美和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體育賽事報導,就是因爲他們旗下合作的記者庫實在是非常龐大。在傳統媒體不景氣的情況之下,有許多以往在地方報紙、地方電視臺從業的體育記者生計面臨考驗。而《運動員》就在當時大量網羅了這些專業卻未必能分到版面的體育記者來幫他們寫出一篇又一篇的報導。而且在網路世代最不怕的就是小衆、分衆的內容。以往可能沒什麼人注意,或是不合主流市場與閱聽人需求的地方賽事,只要寫得夠即時又夠詳盡,總能在網路上吸引到一批忠實粉絲。於是《運動員》就靠着這樣的新穎操作,一路發展成如今可以被《紐約時報》買下的成功媒體了。
從《運動員》的例子,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臺灣體育報導的媒體環境。雖然相對國外尤其是美國市場來說,臺灣在運動賽事的發展和運動經濟這一塊,似乎還有很多發展空間,但臺灣也不乏從業已久、閱歷豐富的資深體育記者。有時聽到他們對國外體育賽事比如NBA的評論,甚至比美國當地的評論員還要精闢時,都會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驚喜感。也許《運動員》的成功,也能提供給有志從事體育報導,或是臺灣本來就很頂尖、不輸國際水準的媒體人才,一個另闢蹊徑的可能。
畢竟自從蔡政府關掉中天之後,臺灣媒體環境受到政治力干預的情況恐怕只會越來越深,而體育報導或許就是相對其他內容來說,最容易自外於政治立場,只爲賽事本身或是球迷和粉絲服務的領域。
(作者爲口譯工作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