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象追蹤與中國空間站(趙爾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天和核心艙執行任務的3名神舟12號太空通話。(圖/新華社)

亞洲象屬在約150萬年前出現在中國,隨着約1萬年前地球進入全新世溫暖期,猛瑪象劍齒象等悉數滅絕,只留下亞洲象一種生活在中國,如今,雲南野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報導,由於公衆的廣大興趣,最近大陸媒體大量跟蹤報導了雲南地區一個野象羣從故鄉西雙版納出走的動向,它們目前已經向北徒步超過500多公里的「奇幻冒險之旅」,萌態橫生,引起國內外高度關注,正在成爲「國際明星」,全球主流媒體如BBC、CNN、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等,都不只一次對該象羣持續保持着高度的關注,一時傳爲國際佳話平添不少中外友誼。

當地的居民和政府更是用盡心思去保護滿足象羣的需求,情願犧牲自己的農田作物,還自動在道路攔阻車輛,讓象羣通過。其實民衆對象羣的熱情,與大陸的脫貧攻堅民富國強有關,畢竟《論語》早就記載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與富而好禮的道理,在大陸目前的綜合國情體現出來了。

2021年6月17日,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有4個捆綁式助推火箭和1個主推火箭),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酒泉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連同其上面級 Upper Stage助推火箭)與長征二號火箭成功分離,順利將3名太空人送入中國空間站預定軌道。這是大陸載人航太工程的第19次飛行,是自2016年神舟十一號以來的首次載人飛行。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入軌後,照預定程序與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3位太空人已進駐16.6公尺長的天和核心艙組合體,進行爲期3個月的在軌駐留,開展機械臂操作、太空出艙等活動,用來驗證太空人長期在軌駐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神舟十二號除配置了一班相應設備模組之外,還有一個創新技術領先(國際空間站ISS)的機械臂,它有自備再生能力,可支撐2名航太員艙外從事空間站維護與科學實驗,還有個國際空間站ISS所沒有的「就地取材」技術絕活,能支援多種航太任務,例如日後由中國空間站出發的飛船到月球、到火星的地表下面攝取水分,或製造氧氣等。

神舟系列的目的是要先建立在月球繞飛軌道上,在火星繞飛軌道上的航太員活動前哨站,爲在月球上,火星上建設永久基地作準備。最終的構想是建立一個從2033開始的定期由大規模往返於地球——火星的航太飛船隊伍,和大範圍開採與利用火星礦產的「資源圈」。自2003年起18年間,中國載人航太實現了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工作到太空行走,從短期到中期駐留的不斷跨越。

大陸是有這樣潛能的,大陸有超過2億大專院校畢業人才,其中科技工程人員超過4000萬人,工業體系完備,物產豐隆,有色金屬與稀土產量世界居首,5G通信與網民普及,海陸空交通發達,還有不少高難度的重大項目成功經驗,以下例子都是發展科技產業如神舟的好基礎。

例如嫦娥五號月背登陸成功,贏得月球着陸區域的8箇中國月球理命名權;中國天眼望遠鏡FAST團隊觀察201顆新脈衝星,包括40顆毫秒脈衝星和16顆脈衝雙星,是意義重大的前沿發現;新一代人造太陽放電溫度達到了1.5億攝氏度,比西方國家的核聚變發電至少領先5年;中國超級電腦數量世界第一;雀橋L2中轉衛星墨子量子衛星;南水北調西電/氣/油/東輸,凡此都爲神舟系列的成功提供了充分條件

從2022年起將有歐洲太空人登上中國空間站。首批德、法、義的3位太空人正在學習中文臺灣更有中文優勢,又有相當的科技實力,而且大陸國臺辦近日重申大陸和臺灣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臺灣有機會且應全力爭取參加大陸空間站的工作。

(作者爲航太工程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