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十八歲
圖爲海明威與他的第4任妻子瑪莉,1948年在古巴的合照。(美聯社)
海明威曾寫就極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作品。(本報資料照片)
海明威十八歲書封。(作者提供)
海明威的十八歲發生幾件大事:決定不上大學,做記者,六個半月從軍,隨即受傷。他的戰爭看法在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產生改變,十八歲終究未能限定海明威的一生。
海明威研究卷帙浩繁,觸目可見階段性的傳記。這本新書《海明威十八歲──開展美國傳奇作家的關鍵年》另闢蹊徑,僅只關注於十八歲那年。新書作者曾任職於堪薩斯城星報四十餘年,善用海明威在該報服務期間的報紙內容,熟悉該城的舊時景觀,參考海明威與親友之間的私信,展示了前所未見的詳細與慧眼。
作家實際生活於文學作品的影響常難確定。個別一年的生命經驗尤其無從規範量產作家(如海明威)的文學全貌。但如果資料詳實,而且涉及作家生涯規畫的重要轉捩點,或可見微知着,觸及那些文青歲月予稍後文學作品的滋養。相關推測求其合理就好,不必過分期待它鋪天蓋地,一網打盡作家的整個文學生命。
海明威的十八歲自一九一七年七月廿一日始,至次年七月廿日止,該年發生的幾件大事都值得一提:海明威決定不去上大學,離家去堪薩斯城的星報做記者,六個半月後離職從軍,隨即很快在義大利戰場受傷。(注)
二
海明威沒上大學的原因不一。家裡六個孩子,開銷本已可觀,加上母親強勢,想在湖邊購置小屋以便練唱和習畫,就醫生父親而言,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的負擔還是有點沉重。姊姊瑪西蘭長一歲,小學時候爲了學習音樂而輟學一年,所以與弟弟同屆高中畢業。姊弟之間只能一人就學則姊姊優先。況且當時美國已宣佈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明威志在從軍,因父親反對而暫時作罷。
暑期信件顯示海明威曾有各種不同的工作機會,頗爲舉棋不定,但完全沒有前途茫茫的失落感。選項之一是經由叔叔介紹去堪薩斯城的星報做記者,但那個空缺得等到秋天才落實。海明威高中時期已讀莎士比亞,寫日記,寫短篇小說,投過稿,有興趣從事新聞寫作,曾聽到已退休的雜誌編輯提醒說:「要學習寫作就得從事寫作」。恰巧在鄉間打工結交了一位來自堪薩斯城的朋友。終於十月十五日抵達離家五百英里之外的堪薩斯城就任新職。
星報員工辭職入伍的熱潮提供新進職員(如海明威)一顯身手的機會。資深編輯樂於提攜後進。星報的「新聞寫作規則」早於一九一五年,海明威報到之前,就已從口口相傳改爲內部印發的指南。總共一百一十項要求。其中許多僅爲常識,比如:「消除蕪字」。開端的幾條後來因海明威的文學成就而格外揚名:「用短句。文章開頭幾段要短。用剛勁英文。要正面,不要負面。」同事裡不乏文學高手。例如有則謀殺新聞提到《罪與罰》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如何理解犯罪心理。所以有些評論家認爲星報經驗彌補了這位文青缺乏正規大學教育的不足。
一九四○年十一月,海明威與第三任妻子(瑪莎.蓋爾霍恩)路過堪薩斯城,接受星報訪談。當時海明威聲名顯赫,新着《戰地鐘聲》大獲好評。或許爲了禮貌,或許坦陳實情,他憶述星報的新聞寫作指南促成自己清晰、簡潔和準確的文章風格。海明威告訴採訪記者:「這些是我學到的最好的寫作規則。我從來沒有忘記它們。無論個人才華如何,只要真切感覺、實話實說、而且遵守那些寫作規定,就可以寫得很好。」
三
海明威在星報服務期間,堪薩斯城有嚴重的吸毒和酗酒問題。他見識或聽聞街鬥,搶劫,政爭,車禍,謀殺,冬天缺煤,以及糜爛夜生活。海明威自幼着迷拳擊,高中時寫過相關的故事,此時在星報寫職拳新聞,後來在小說裡也一再提到拳手。海明威熱心查訪並揭發醫院救護車體制的種種弊端,曾被醫院管理人員驅逐,非常得意自己所寫的有關報導迫使醫院解決了若干問題。
星報的工作環境並非完美。雖然星報偶爾談論種族不平等,但不忌諱具有種族偏見的稱呼「黑鬼」。海明威盲從,社會意識發育不全,從星報新聞寫作開始,以至後來的小說和私信,黑人稱謂都不忌口。
有些關於海明威的傳言並不正確。他在家信以及致友人私函裡誇稱與一位當紅的女明星相戀,求婚遭拒,因爲對方不願做陣亡戰士的寡婦。四十八年後,那位女明星受訪,說她從未見過海明威。曾有海明威傳記說他在餐廳爲了維護朋友而勇敢揮拳揍人。多年以後一位星報同事說當時海明威根本不在現場。
四
海明威一個眼睛弱視,並有扁平足,無法如願加入美國或加拿大的部隊。恰好同事泰德.布魯姆巴客在法國戰場做了五個多月的救護車駕駛員,回星報發表戰地報導。報社顯然重視,列出作者姓名縮寫。除非是名家(如羅斯福總統,下詳),星報文章大都不列作者姓名,海明威的文章連姓名縮寫都沒有。布魯姆巴客眼睛也不好,大學時候單眼受傷失明,此時輕易說服海明威去義大利前線駕駛救護車。但得通過新兵體檢。傳言說友人背下整個視力測驗答案,偷偷預告給海明威作弊。有位同事還做假證,發誓說海明威已經二十一歲,而且精通法語和義大利語。海明威從軍報國的熱忱相當單純。戰地經驗非僅提供往後的小說素材,讓他體會較爲成熟的職責和榮譽觀念,而且改變他的戰爭視野:如《戰地鐘聲》所示,拋棄浪漫的嚮往,代之以健康的幻滅。
四月底,布魯姆巴客和海明威一起離職,五月中旬扺達紐約市,然後經法國到義大利。海明威的救護車隊在白天到前線接傷兵到後方。每車兩個志工。史料記載不太確定他是否親自駕車,如有,不知駕駛了多少次。奧地利和義大利的部隊對壘,皮亞韋河分隔兩軍,六月中旬奧軍越河犯境失敗,義軍擄獲數百名戰犯。救護車隊一時閒空,海明威覺得無聊,六月下旬逮到機會離開現屬單位,調去爲前線戰壕運送糧食。
海明威轉駐於距皮亞韋河僅二十碼的福索爾塔城,每天騎腳踏車去義軍戰壕。七月八日深夜,海明威在河邊的前進聆聽站的防空洞裡,奧軍炸彈在距他三英尺處爆炸。落彈地點與海明威之間有個義大利兵當場炸死,海明威受傷。布魯姆巴客去米蘭紅十字會醫院探望,並致信海明威家人報告傷勢。布魯姆巴客以及海明威稍後信函都描述負傷之後,在喪失神智之前,曾搬擡一個義大利傷兵到安全地點。但迄今仍然沒人能證實那英雄行爲。紅十字會頒發勳章給海明威,但沒有正式文件記載海明威負傷之後救助義大利士兵的勇敢事蹟。
七月二十一日,他生日那天,海明威在醫院寫家信,信裡說自己是第一個在義大利戰場受傷的美國人。欠妥。在他之前已有因送糧任務而陣亡的美國志工。海明威曾因此而受到責備。不過那封家信確實清楚表示真正的戰爭英雄是陣亡將士以及他們的家屬。
海明威寧願在年輕的時候爲理想犧牲,而非老來健康衰敗,理想盡失而亡。他懂得在小說裡表達自我肯定以及某些專業知識,好像實際掌握着人生經驗的真理。海明威是個蓋仙,後來也自吹自擂西班牙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與活動。
五
許多學者津津樂道海明威童年時期就開始崇拜西奧多.羅斯福(美國的第一位羅斯福總統),師法羅斯福去東非狩獵時候刻意僱用曾爲羅斯福效勞的嚮導。海明威十八歲那年不可能沒讀過羅斯福卸任後在星報發表的、全美五十多家報紙爭相轉載的政論。羅斯福的文章在愛國主義以及譏誚轟擊之間取得平衡,頗合海明威的胃口。羅斯福鼓勵美國國民志願從軍,支持歐洲盟國,大抵也刺激少年海明威熱切入伍。我們很容易理解前者對後者在個人自我身分認知層面的啓發:做英雄好漢,憧憬戰爭經驗,自願從軍等等。某些歷史學家認爲羅斯福是美國開國以來,至他爲止,最受民衆愛戴的總統。
但我們必須認清海明威文學裡戰爭看法日趨成熟,在在證明他與羅斯福也有漸行漸遠的部分。近年來羅斯福的定位相當繁複。美國建國的最大理由是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原本就有抵制外強的個性。許多年後國勢穩當,才萌生稱霸全球的野心。有些歷史學家認爲羅斯福是美國霸權主義的幾個始作俑者之一。霸主樂於干涉外國事務。
海明威的戰爭看法在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產生改變:「美國人糊里糊塗捲入歐戰,笨蛋一次夠了,我們不應再被捲入。」那個見解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候美國民間的厭戰態度,直到日本偷擊珍珠港,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的第二位羅斯福總統)纔有了參戰的藉口。海明威稍後的反干涉思維接近他推崇備至的馬克.吐溫。十八歲終究未能限定海明威的一生。
一九四○年代海明威回顧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小時候去打仗,你有很大的不朽的幻想。其他人陣亡;不會是你。(略)然後你第一次重傷就失去那種幻覺,知道你也會喪生。我在十九歲生日前兩週受到重傷,日子一度不順當,直到搞清楚我的遭遇早已發生在前人身上。我的後續動作,前人都經歷過。既然他們已做過,我只是依樣葫蘆,就不必擔心自己思維和情感是否妥善。」這段話的解讀之一,是海明威終於明白自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無論那些謠傳的英雄行徑是否屬實,仍難讓他出類拔萃。歸根究柢還是寫作,文學爲他提供了超越前賢的機會。
海明威留在米蘭養傷。與一位紅十字會的美國看護談戀愛。被甩掉,大受打擊。那是十八歲以後的事了。
注:本文第二至第四節的資料主要來自《Steve Paul:Hemingway at Eighteen─The Pivotal Year That Launched an American Legend, Chicago Review Press Incorporated, 2018》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