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活10年發現:中國孩子捲成績,歐美孩子卷社交、卷個人形象

看點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中西方教育有着不同的側重點。下文的媽媽帶女兒去德國慕尼黑參加舞蹈比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這種差異——一次比賽,孩子們學到的遠遠不止舞蹈……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ID: yoyomadeguo)

文丨悠悠媽 編丨袁梓曦

上一週帶悠悠去慕尼黑參加舞蹈比賽,四天三夜,感覺不止是參加比賽,更像是參加了一次夏令營活動。

S老師事先給孩子們訂了酒店,訂完了才通知家長:孩子們的房間已經訂好了,家長如果想來的話請自己訂房間... 也就是說孩子和家長並不住在一個房間! 孩子們住的是雙人間。誰跟誰住一間房呢,需要我們家長張羅嗎?

S老師果斷說不需要。每個小孩子都有一對一的固定大姐姐照顧,小的和大的住一間房。

自從悠悠得知她可以和15歲的K姐姐住一間房,她就激動無比!

每天早上起牀,是K姐姐負責她的起居,幫她梳頭化妝。比賽要求的髮型連我都不會梳,幸虧有K姐姐幫忙搞定!

比賽期間,S老師不讓我們過多接觸孩子。

第一天早上在酒店吃早餐時,然然想坐在悠悠旁邊,結果S老師說我們不應該打擾悠悠,讓悠悠跟同伴們一起吃。 而我和然然應該和其他家長一起坐得離孩子們越遠越好。

有個媽媽站在8歲孩子的房間門口提醒她可以把隨身物品裝進揹包裡,被S老師撞見了,結果被提醒:“讓孩子們自己做,不要媽媽一直提醒...”

到了比賽場地,我恰好看到孩子們從後臺出來,好奇駐足觀察了一會兒。結果被一個有經驗的德國媽媽拉着走開:“別站在孩子們旁邊看,站哪都行,就是別站孩子們旁邊...”

第一場比賽結束後,孩子坐一桌,家長坐一桌,在室外吃午飯。我看到小孩子和大姐姐的關係非常親密,吃完後小的都坐在大的腿上,由姐姐們抱着。這羣小娃也太會撒嬌了吧!

30個孩子,酒店一層樓都快被我們包場了。她們在過道上坐着聽S老師講第二天的安排,晚上一起在酒店房間串門玩耍,玩到12點才睡。

這哪是比賽,更像是參加夏令營啊!比賽只是夏令營中的一個項目罷了。

第三天完全沒有比賽,我本以爲可以忙裡偷閒帶悠悠在慕尼黑逛一逛,沒想到S老師說孩子們都留給她,家長們自己出去玩!

這一天S老師帶孩子們團建、吃飯、練體能,安排小的去遊樂場玩,大的在另一邊練舞。

聽悠悠說完我驚訝極了,這真的只是舞蹈老師嗎?她做的已經遠遠超出了舞蹈老師的範疇,她完全就是孩子們的心靈導師啊!

殊不知,S老師帶孩子們參加比賽四天,她出時出力,不僅不額外收我們的錢,還要支付自己酒店房間的費用。她的現任丈夫也跟着她一起陪同孩子們比賽。

只有真正熱愛教育,愛孩子,才能做到如此不計回報地付出,用愛發電!

難怪每次一起吃飯時,都有家長主動爲S老師買單。好幾位家長自己從四五歲起就是S老師的學生,現在她們的孩子也紛紛成爲S老師的學生。

一位老師哺育兩代人,學生們對她的不離不棄又何嘗不是雙向奔赴呢。

第三天晚上大孩子們有比賽,沒法照顧小孩子,由我們家長代管。

吃完晚飯後我們家長安排幾個小孩子先一起睡一個房間,等到晚上11點大姐姐們回來了,再來房間把小的們抱回各自的房間。

期間我去查房時,發現悠悠已經很困了,她看到我問的第一句話居然是:“媽媽,K姐姐還要多久回來呢?我想和她一起回自己的房間睡覺......”

那一刻,當媽的感覺自己一點也不被需要啊......比賽的這幾天悠悠黏K姐姐比黏我還多!

最後一天早上10點還有比賽,K姐姐早上5點就起牀了,化妝梳頭打包行李,還幫悠悠打包了一部分東西,6點半叫醒悠悠梳頭化妝,再一起出動和大家一起共進早餐。

整個早餐時間,我都只能和別的媽媽一起遠遠觀望自己的孩子。S老師倒是坐在孩子們旁邊。

出發去比賽前,悠悠把打包好的箱子交給我,全程完全不需要我做啥... 你可能要問了,既然悠悠都不需要我照顧了,還要我們父母去幹嘛?這個問題我也問過S老師。

她說父母主要是在緊急情況出現時才需要出現,比如萬一孩子身體不舒服,她安撫不了,只能找媽媽安撫。除此以外,我們做父母的都應該 leave the kids alone!

記得有天下午比賽結束後,陽光明媚,大家提議一起去外面吃冰淇淋。

雖然是大晴天,但氣溫也只有16度左右。

看到悠悠只穿了一件薄薄的T恤,坐在我身旁的S老師對坐在兩米之外、另一桌上的悠悠說:“把外套穿上,天氣有點冷。” 悠悠聽了S老師的話,自然是乖乖穿上了外套。

我和S老師打趣說:“如果是我告訴她穿上外套,她肯定不穿!她總是說太熱了!你一說要她穿,她立刻就穿上了。”

“孩子都是這樣的。這就是爲什麼我要你們父母這幾天不要干預孩子的原因。如果是你跟她說穿上外套,她可能會跟你對着鬧一場,這對她的情緒不利,還會影響比賽。交給我來管孩子,反而容易多了。” S老師說道。

一個人同時帶30個孩子,還能把孩子們的身心都照顧到,甚至都不放過細節。在S老師眼裡真的是處處是教育。

我完全可以感覺到,她帶孩子們參加比賽,並不是爲了比賽結果,而是爲了比賽體驗。她以一己之力撐起了30個孩子的“夏令營體驗”,孩子們學到的遠遠不止舞蹈...還有社交溝通、團隊精神、相互照顧,以及集體帶來的溫暖。

我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歐美的孩子也很卷,只不過卷的項目不同。

這話還真不假!中國孩子捲成績,歐美孩子卷社交、卷個人形象。而S老師做的,其實是給孩子們創造社交的機會,不僅限於與同齡人的社交,還有和大好幾歲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社交。

她顯然知道培養社交能力的重要性,纔會這麼安排。而孩子們在每一次社交中的談吐和待人接物都是個人形象的一部分。

這次我和其他媽媽連續相處了四天三夜,也對她們有了更多瞭解,這才發現原來和悠悠一起跳舞的孩子,都不止學跳舞一項特長,小提琴、鋼琴、游泳、網球等等,每個人至少兩個特長。

有孩子帶了書,晚上幾個娃擠在一張牀上睡覺,還能把書拿出來看,可見閱讀習慣多麼好了。

我問一個上了中學的孩子媽媽:“最近一個月頻繁跟學校請假去參加舞蹈比賽,孩子錯過的課時需要之後補上嗎?”

結果這位媽媽說:“不需要補,我女兒學習成績很好,幾乎門門都是1分,偶爾請假不影響她學習。”

後來,我從這個女孩口中得知她參加了學校了NIM Leistungsgruppe,這是學校爲對N(自然科學)、I(信息學)和M(數學)方面特別感興趣的孩子開設的培優課程。

講真,要是按照刻板印象的話,我真的不會想到這個女孩對NIM感興趣。

在我眼裡,她是舞蹈學校跳舞跳得最好的孩子,長得還特別漂亮!跳舞時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傳神,特別有感染力。每次看錶演我都被她的表情牢牢吸引,眼睛完全無法挪開!

就是這麼一個愛跳舞的孩子卻在學校擅長自然科學、信息學和數學,這再次驗證了S老師的那句話:“舞跳得好的孩子,數學也學得好!”

不過,這位德國媽媽倒沒有誇自己孩子聰明,而是謙虛地說:

跳舞培養了女兒的自信和自律,當她在學習上遇到難題時,她知道學一遍沒學懂就多嘗試和練習幾遍,她相信自己多試幾次就會了,不會輕易放棄。這是跳舞練習新動作教給她的成功經驗,她可以遷移到學校學習上。

她說得太好了。 其實學不學得好,不光是聰不聰明的硬件問題,又不是讀博士那個難度!決定中小學學習成績好壞的更重要因素是:學習意願和克服困難的決心!

這些軟能力並不是逼着孩子整天趴在學習中能解決的,那麼做更有可能起到反效果。不妨換個思路,從學習之外的活動中去培養! 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不僅是學習一項技能,更是一種全人教育。

中國孩子卷不卷社交、卷不卷個人形象?也許在學校暫時看不出來,但沒人能否定進入職場後社交和個人形象的重要性吧。

國外的孩子不是不捲成績,而是在捲成績的同時,還要卷社交和個人形象。 那是因爲他們的教育者和父母從一開始就認爲這些和成績同等重要。

當然,我個人不覺得這是卷。

培養一個全面發展、人格完整的孩子,只要提供充分的鍛鍊和體驗機會,這些能力就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展出來。正如S老師做的那樣。生活中處處是教育,千萬別覺得沒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就是浪費了。

優秀的教育者懂得用生活完成教育,潤物細無聲 ——S老師再次讓我見證了這一教育理念的深刻與成效!

作者簡介:本文來自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ID: yoyomadeguo)作者:悠悠媽,在荷蘭交換遇見愛情;拿國王全額獎學金獨闖沙特讀研;在愛爾蘭工作三個月從臨時工晉升爲項目經理,隻身一人扛過孕期。現居德國養育兩枚混血女娃,9歲悠悠高敏感害羞,2歲然然莽撞倔強。丈夫馬克思是個外表爺們、內心細膩溫柔的德國社會學家,一開口就能給悠悠媽貢獻不少寫作素材。公衆號“悠悠媽德國育兒”,分享中西合璧家庭的生活感悟和文化碰撞,以及第一手的德國教育經驗。代表作《兒童情商訓練課》、《跟着德國媽媽學育兒》。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