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死後,黃蓉成了誰的夫人?把她三個孩子的名字倒唸一遍就懂了

武俠故事中,大俠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

習得神功,懲奸除惡,揚名立萬,最終抱得美人歸?這樣的劇情固然能讓讀者大呼過癮,卻又少了幾分真實之感,畢竟所謂的“善惡終有報”只是人們用來約束自身行爲的一句話,而非客觀規律,真正與奸惡勢力鬥爭的大俠,往往是與危險如影隨形的。

所以金庸是儘量真實的還原了那個充斥着刀光劍影的武林,他筆下的主角、大俠固然也有光環加持,但也並非無敵之人,比如蕭峰的結局就是自戕身亡,他的死是在讀者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黃蓉劇照)

而那“射鵰三部曲”的靈魂人物郭靖與黃蓉的結局卻略有幾分蹊蹺。

一、必死的郭靖

郭靖無疑是金庸全書最配得上“俠之大者”之名的人物,他心繫天下蒼生,註定要把一生奉獻給大宋,奉獻給襄陽。

所以從過郭靖決心鎮守襄陽的那一刻起,他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

不,甚至早在他與成吉思汗談論“何謂英雄”的時候,他的結局就已註定了。

當時他是這麼說的:“自來英雄而爲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爲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卻未必算是英雄。”

(黃蓉受苦劇照)

他心中只有百姓,那成吉思汗卻只懂“征服”,二人註定要站在對立面,也必然有一方要死在另一方手裡,當然,此時的成吉思汗已是大限將至,自然不是由他來取郭靖的性命,但蒙哥、忽必烈則會代替他執行這一使命。

哪怕金庸在《神鵰俠侶》末尾讓楊過飛石殺蒙哥,又替郭靖化解了一場危機,但該來的總是會來,尤其是金庸是融入了歷史背景去寫這段故事,那自然是不能更改歷史的,襄陽城註定陷落,郭靖作爲襄陽守將的靈魂人物,自然要力戰至最後一刻。

但書中談及郭靖夫婦的結局時,卻又略顯蹊蹺。

二、被打亂的計劃

郭靖確實是有以死報國之心,但此時的他們也不是莽夫一般盲目去做毫無意義的犧牲,他們是有爲後世武林埋下希望的火種的。

筆者所指也就是那“倚天屠龍計劃”。

關於那計劃,書中交代得很清楚,說是:“郭大俠夫婦將這兵法秘笈藏在一個絕頂機密的所在,另在兩塊玄鐵鐵片之上,刻上了這所在的地圖,並註明進入的方法,將鐵片藏入了倚天劍和屠龍刀之中……郭大俠夫婦鑄成一刀一劍之後,將寶刀授給兒子郭公破虜,寶劍傳給本派郭祖師。”

要讓這計劃順利進行下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確保郭破虜和郭襄活着。

但你看金庸談及郭靖夫婦的結局時是怎麼寫的?

原著道:“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爲時不及。”

郭襄心中念着楊過,想打探楊過的下落,她一直在外遊歷,那也合理。

(郭靖夫婦劇照)

但郭破虜爲何都沒能逃出襄陽,這襄陽城就破了?

顯然,計劃沒趕上變化,蒙古大軍發動奇襲,打了襄陽守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最後一次襄陽大戰可能是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就結束了。

不過作爲襄陽守軍的核心將領,郭靖自然是性命難保,當然,忽必烈或許會念在郭靖曾是蒙古的金刀駙馬,繼而勸說郭靖一番,只是以郭靖的性子,當年他寧願與成吉思汗撕破臉都要離開蒙古,此時又如何會聽忽必烈這晚輩的勸?

如此一來,忽必烈也只能忍痛殺了郭靖了。

至於黃蓉,那該怎麼做?別看黃蓉已是中年女子,要知道當初楊過見到黃蓉時,也不禁感嘆黃蓉之美。

比如這段描述:“‘楊過眼見之下心中一凜,不禁臉上發熱,那正是郭靖、黃蓉夫婦。數年不見,郭靖氣度更是沉着,黃蓉臉露微笑,渾不減昔日端麗。’楊過心想:‘原來郭伯母竟是這般美貌,小時候我卻不覺得。’”

你看,楊過見過那麼多美人,卻依舊驚歎黃蓉貌美,足見黃蓉是容顏未老。

(郭芙、郭襄劇照)

而蒙古一方向來有掠奪敵人妻子的習慣,當初成吉思汗就有不少夫人是從敵人那兒搶來的,如此看來,黃蓉多半是求死不得,只能被忽必烈軟禁起來。

事實上金庸早已將這樣的結局藏在了郭靖那三個子女的名字之中。

三、藏在名字中的命運

用角色的名字暗示角色的命運,這樣的操作在文學創作中並不稀奇,尤其是在金庸的故事裡,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比如蕭峰最終確實是墜落山崖,“消”失在羣“峰”之中;段譽最終是當了四十年皇帝后出家,“斷”了塵世之“欲”;而虛竹從和尚到還俗,再到最後重歸佛門,他所追“逐”的一切,都成了“虛”妄。

再回到郭靖那三個子女身上來。

郭芙、郭襄、郭破虜,這名字有何玄機?

如果當初他們只生了一個郭芙,那這“芙”字自然只是用來形容女孩兒如出水芙蓉一般美,別無他意。

但結合郭襄與郭破虜的名字,這三個名字就有深意了,因爲它們連在一起就是“扶襄破虜”。

這即是郭靖夫婦對於未來的美好期許,他希望他們能夠抗擊蒙古,挽救襄陽百姓。

(郭芙、郭破虜劇照)

然而現實卻與理想相反,這三個名字反過來讀,則恰恰對應了他們的結局。

“虜破襄芙”。

蒙古人攻破了襄陽城,俘虜了郭靖夫婦,接着忽必烈殺郭靖,軟禁黃蓉。

結合書中的細節來看,或許這纔是最後一次襄陽大戰的真相,讓人悲痛欲絕,卻又無比貼近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