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皮庫適應症修正 放寬兒童、年長者燒燙傷使用條件

臺北榮總今天舉辦「2024兒童燙傷宣導周」活動,一連5天於中正一樓大廳舉行,宣導預防燒燙傷及正確急救觀念,讓孩童提高警覺辨別危險源,並呼籲「衝、脫、泡、蓋、送」正確急救觀念處理燒燙傷。記者沈能元/攝影

約10年前,八仙塵爆事件造成近500人燒燙傷,三總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喬浩禹說,10多年來,民衆的燒燙傷觀念日益增加,患者逐年減少,每月就醫患者較以往減少一成,若以臺北市燒燙傷患者來說,目前原因多爲老屋電線走火引發火災所致。

喬浩禹說,以往兒童傷燙傷常是玩插座、咬延長線等,造成的電灼傷,或是被家人購買的熱食所燙傷,而老人家多是洗澡時被熱水燙傷。如一名幼童咬延長線,造成嘴巴附近皮膚被電燙傷,且電的燙傷比熱水燙傷複雜,深度較深,可能會引發延遲性壞死,而現在插座、延長線都有插座塞等,兒童被電到的機會大幅降低。

喬浩禹也收治一名幼童則被媽媽抱在懷裡,媽媽手上又提着剛剛買的米粉湯,如此燙的塑膠袋就貼在孩子的大腿上,導致幼童嚎啕大哭,但媽媽,直到發現大腿皮膚被滾燙的塑膠袋燙傷緊急送醫,但傷勢嚴重必須植皮治療。但目前食物已有外送服務,減少兒童被燙傷的機會。至於,老人家洗澡時被熱水燙傷的風險,也因現在已有恆溫熱水器而減少。

喬浩禹指出,一旦發生燒燙傷的意外事件,患者應立即接受治療及復健,避免留下傷疤,尤其是兒童如果留下傷疤,可能會被學校同學欺負,造成學習的困擾,建議如果有傷疤時,應儘速到醫學中心的燒燙傷中心進行處理。

由於燒燙傷患者逐年減少,目前使用到皮庫的患者也逐漸減少,喬浩禹說,「臺灣國家皮庫標準作業流程程序」去年年底修正,適應症部分由原先患者燒傷面積需達40%,修正爲成人燒傷面積達40%,但兒童、老年人燒傷面積則放寬至20%,就可使用大體皮庫的皮膚,讓更多患者可以用到。

喬浩禹說,大體皮膚無法用一般的人工敷料替代,在燒燙傷療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臺灣國家皮庫與新加坡相同,在亞洲國家中屬於較爲完善的,而目前皮庫庫存都還足夠。

臺北榮總今天舉辦「2024兒童燙傷宣導周」活動,一連5天於中正一樓大廳舉行。副院長曾令民、臺北市消防局第四大隊(士林、北投)大隊長王耀震及兒童燙傷基金會董事長宋鴻德與會,共同宣導預防燒燙傷及正確急救觀念,讓孩童提高警覺辨別危險源,並呼籲「衝、脫、泡、蓋、送」正確急救觀念處理燒燙傷。

曾令民說,這是第二年與兒童燙傷基金會共同辦理宣導活動,希望讓社會大衆獲得正確預防燒燙傷觀念,並由於大面積燒燙傷患者很需要大體皮膚作爲暫時保護的敷料,本次活動也特別邀請國家皮庫及器捐移植小組參加,宣導皮膚捐贈的重要性。

宋鴻德說,這30年來,兒童燙傷基金會致力於燒燙傷預防宣導,家長、孩童多能背誦課本提到的「衝、脫、泡、蓋、送」五字口訣,顯見宣傳十分有成效。不過,居家環境還是有潛在危險因子,例如熱湯、熱茶、泡麪、浴廁熱水等,提醒大人、小孩勿掉以輕心,稍有不慎可能就會造成傷害。

北榮燒傷中心主任吳思賢說,兒童皮膚面積比成人少,成人覺得輕微的傷害對兒童來說可能很嚴重,甚至致命,身體和心靈復原都是一項極大挑戰。特別是嬰幼兒的皮膚較薄嫩,對溫度更敏感,照顧者應多加留心。近期也接獲案例是家長帶着孩童到餐廳用餐,但餐廳將熱湯放置地上放涼,孩童不慎撞翻熱湯造成大面積燙傷,呼籲家長需要時時留意孩子的動態,避免燒燙傷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