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交12號線西延伸今年開建!從地鐵9號線到12號線,將給上海松江帶來什麼
2007年12月29日,被稱作“滬郊第一線”的軌道交通9號線在松江通車試運行。隨着報站聲響起,地鐵車門打開,人們如潮水般涌入,興奮、新奇,不少松江人將它比作一道世紀飛虹,橫跨滬鬆大地。
2021年6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辦“五個新城”系列發佈會,聚焦松江新城建設。松江區領導說,“今年將實現軌交12號線西延伸開工建設”。這一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松江居民更是雀躍不已。郊區羣衆對於一條地鐵線的渴求期盼,市區居民或許難以感同身受。
松江新城作爲2001年上海市“一城九鎮”建設試點,是全市啓動建設時間最早的郊區新城。交通,是一個地區發展的血脈。十幾年間,軌交9號線給松江帶來了什麼?未來,軌交12號線將爲松江新城帶來什麼?
10年間導入百萬人口,工業大發展
縱觀城市發展路徑,地鐵和產業,兩者相輔相成:利用軌道交通的大運量功能,解決城市已有交通緊迫問題,即SOD(客流追隨型)模式;通過修建軌道交通吸引客流,引導城市的發展,即TOD(公共交通導向型)模式。如果從地鐵規劃角度,來看松江新城的城市肌理更新和發展,脈絡更加清晰。
2007年12月29日,軌道交通9號線在松江通車試運行。9號線從設想、籌劃到一期、二期、三期(南延伸)工程建成通車,歷經整整14年。它是迄今爲止松江歷史上工程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涉及面最廣、社會影響最深的市政工程。在推進過程中,不是沒有出現過針尖對麥芒的交鋒。
當年,城市軌道交通(地鐵)市區建成運營的只有1號線,2號線,3號線還在建設中。郊區建地鐵,在當時不少人看來是“天方夜譚”。客流從哪裡來?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松江全區戶籍人口約50萬,常住人口僅64萬。在滬郊松江修建地鐵的必要性被反覆論證,一直到松江大學城落地,可預見會有一大批大學生入住,這才“一錘定音”。
在軌交9號線的帶動下,九亭、新橋、松江城區等區域的工業廠房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松江區常住人口達158萬人之多,增加了近百萬人口。城市建設規模迅速擴大:僅10平方公里的松江老城,發展爲近100平方公里的新城。實踐證明,產業發展和城市更新固然有客觀規律,但軌交等規劃對新城發展的帶動作用,仍不可小覷。這也是規劃先行的意義所在。
以軌交9號線爲核心的交通線網形成後,增加了松江區沿線土地的開發強度和土地利用價值。軌交9號線佘山站附近的國家級佘山旅遊度假區在“地鐵效應”下,迎來大發展,歡樂谷成爲上海旅遊的“目的地”。
2012年12月,軌交9號線南延伸段實現通車運營,與滬杭高鐵相接。沿線松江體育中心站、醉白池站等站點採用高密度、綜合型開發,繁榮了松江老城區的商業。
地鐵9號線也是市政府對新城發展支持的重要體現,還有土地指標傾斜、財政支持等一攬子政策。據瞭解,2003年,松江土地指標占上海新增量的30%,比浦東都多。
形成具有統領帶動作用的城市中心
去年,滬上體量最大的商業綜合體——南翔印象城MEGA開業試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首日涌入30萬消費者,去年國慶期間,最高創下單天2300萬元營業額。其背後是對TOD模式的成功運用:軌交陳翔公路站是中國軌道交通史上第一條在既有線路上加站的地鐵站,其所在的地鐵11號線又貫通浦東-嘉定,最遠可達江蘇花橋。
當時,松江區與印象城也已達成初步意向:印象城要在軌交9號線松江大學城地鐵站附近佈局,填補松江區高品質商業的不足。
高端商業地產在郊區地鐵站周圍頻頻落子,是在迎合郊區消費升級的趨勢。但從新城發力的角度思考,在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過程中,郊區不僅僅是要大力發展製造業,勢必也要同步發展現代服務業,甚至是在集聚總部、研發類企業中,打造億元樓林立的特色商務區——唯有這樣,才能稱之爲綜合性節點城市,成爲經濟新增長極。
作爲上海首個建設的新城,松江新城既有先發優勢,又難免因爲“試驗田”的性質,使得軌交9號線更多體現在對沿線土地地價的帶動,缺少軌道交通與周邊土地利用的深度融合,經濟密度低。因此,松江區近年來圍繞軌交9號線站點進行開發利用——建設九亭站的金地廣場,松江大學城站的印象城……在現有的條件下,利用商業綜合體,形成商業中心節點。
但對照新城要建設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要求,松江仍需要一個城市中心作爲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的核心統領區域,帶動產業聚合式發展。《松江新城“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顯示,松江新城將形成“一廊一軸兩核”空間發展格局的規劃,打造“雙城融合”核心功能區。松江擁有13所大學、十餘萬師生,推動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學城深度融合,強化G60科創走廊大學科技園創新策源功能,促進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加速發展。
無疑,松江大學城是重中之重。印象城加入松江大學城地鐵站商圈後,與周邊的三湘廣場、文匯路商業街形成消費互補,城市中心的商業版圖初具雛形。城市中心的基本特徵是,具有高密度的商業和辦公,成爲居民就業和進行商業活動聚集地。然而,目前松江大學城容積率過低,各大高校內的空地浪費太多。大學圍牆內土地以“畝”計數,圍牆外以平方計,文匯路商業街逼仄,缺少“雙創”孵化空間。
松江大學城缺少發展空間嗎?在一些地區幹部看來,“松江大學城不缺硬件,反而是缺軟件”。其實,松江區曾多次希望與松江大學城高校合作,但“時尚谷”等創業孵化基地都沒有“成氣候”,上好的產業用地變成小飯店、網店等小散亂的零碎商業。
在眼下的當口,松江大學城能否“破繭成蝶”,是松江新城建設的關鍵之一。比如,可否將大學內的大量閒置土地用來打造“雙創”孵化基地?這不僅需要大學和屬地政府通力合作,也需要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
12號線是打通區域發展的“任督二脈”關鍵
人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松江新城能否留住人?能留住哪些人?靠配套還是靠產業留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也是松江新城發力的方向。
不少人有這樣的誤解,松江區內人口早已經足夠了。松江區僅有的軌交9號線擁堵不堪,泗涇地鐵站的早晚高峰情景,被不少人編成段子,在網上廣爲流傳。
松江區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松江全區常住人口爲1909713人,同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27315人;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585059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34795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566093人;具有小學程度的259506人。
從中不難看出,與松江區2000年至2010年期間,人口增長近百萬相比,2010年至2020年期間,人口增長率驟降。另外,具有初中程度和小學程度人口仍有八十多萬人。
產業結構決定人口結構。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一大批年輕人飽含熱情,從全國各地來到松江奮鬥、圓夢,建設松江新城。他們在軌交九號線沿線的九亭、泗涇、洞涇等區域,在廣達、富士康等工廠中揮灑汗水,創造財富,成就了松江新城發展的“黃金十年”。
如今,按照《松江新城“十四五”規劃建設行動方案》,松江新城打造科技創新策源與高端產業引領的科創之城,將創新作爲松江新城發展的第一動力,增強產城深度融合的功能內涵,高標準建設新城中央商務區。21世紀初的十年間,產業工人們爲松江創造財富,實現價值,而松江新城發展的下一個“黃金十年”,需要更多能與科創產業、金融商貿服務業相匹配的高素質人才。
最近,在上海市“五個新城”系列發佈會上,松江區領導說,“今年將實現軌交12號線西延伸開工建設”。對於松江來說,軌交12號線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緩解區內交通的擁堵,連接松江南北兩塊,還在於能夠沿12號線打造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推進松江新城“職住平衡”,打通區域發展的“任督二脈”,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由於歷史侷限,軌交9號線松江大學城地鐵站附近的土地規劃,也是松江境內沿線站點早期開發利用的一個縮影。地鐵站周邊密集的低容積率別墅區等商業住宅,影響了地鐵TOD模式的實踐使用,也影響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因此,科學規劃的軌交12號線西延伸,將重新梳理松江產業發展的肌理。
不少住在松江新城的程序員、工程師們每天要擠1個小時以上軌交9號線,趕往市區工作。對他們來說,除了期待軌交12號線西延伸緩解公共交通壓力,更期望松江新城也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哪怕薪資、待遇略降一些。松江新城如何留住更多“用腳投票”的年輕人,讓他們在這裡創造財富,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關鍵在於地區產業發展以及生活品質的保障。而軌交12號線西延伸又是其中的關鍵一招。這也是新城提升品質,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題中應有之義。